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0 kDa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70,HSP70s)是热休克蛋白超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作为分子伴侣,它能够促进新生肽的正确折叠,对变性蛋白质恢复正确折叠或不能复性蛋白的降解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基因在正调控因子作用下首先出现高表达,后期受负调控因子抑制作用恢复至初始水平。HSP70s基因的表达模式也是如此,但是其负调控转录因子还未知。本研究以近江牡蛎HSP70(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 HSP70,ChHSP70)基因的转录因子为目标,通过 DNA亲和纯化和质谱测序筛选出 ChHSP70的转录调控因子,鉴定出ChHSP70的负转录调控因子之一ChDSP1蛋白;通过RACE技术和三维建模确定ChDSP1的全长cDNA序列以及蛋白质的三维结构;采用EMSA,qRT-PCR,体外过表达以及RNAi等方法鉴定ChDSP1对ChHSP70基因的负调控功能。具体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 近江牡蛎ChDSP1基因cDNA全长1348 bp,编码区609 bp,5’端和3’端非编码区长度分别为119 bp和620 bp。三维建模确定ChDSP1蛋白质含有两个HMG结构域和一个酸性尾巴,每个HMG结构域由三个α螺旋形成一个L型结构,位于C端的酸性尾巴由多个连续的天冬氨酸构成。 原核表达并纯化获得ChDSP1蛋白,用FITC荧光标记ChHSP70调控序列核心区片段(-304到+72,长376 bp),将两者用于EMSA(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研究,结果表明 ChDSP1与 ChHSP70的启动子区片段可以结合,经过热竞争和冷竞争实验进一步肯定两者结合具有特异性。 通过细胞体外过表达分析,发现转染后无ChDSP1蛋白表达的对照组,其ChHSP70报告基因在0-6 h期间显著高表达(p<0.05),在12 h-72 h出现极显著高表达(p<0.01);而实验组在ChDSP1蛋白过表达情况下,ChHSP70报告基因的表达受抑制。表明在ChDSP1蛋白存在的条件下,ChHSP70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 在 mRNA水平用 qRT-PCR方法检测发现 ChDSP1相对于 ChHSP70的表达存在滞后性:将近江牡蛎热休克(37℃)1 h后,在其恢复过程中,检测鳃组织中的ChHSP70和ChDSP1的mRNA水平,发现ChHSP70高表达峰值出现在6 h左右,而ChDSP1高表达峰值出现在12 h左右,相对于ChHSP70的表达,ChDSP1的表达出现滞后性;同样,不同浓度的CdCl2、壬基酚(NP)和三丁基锡(TBT)持续处理近江牡蛎,其鳃组织中ChDSP1的mRNA高表达峰值总是出现在ChHSP70的mRNA峰值后。这些再一次验证了ChDSP1蛋白的负调控作用。 本文首次鉴定出ChHSP70基因的负调控转录因子ChDSP1,对完善ChHSP70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