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问题行为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心理不适应表现,其主要表现包括人际关系不良、社会退缩、行为过动、攻击性、躯体化表现等。儿童行为上的偏差直接导致儿童学习和社会关系的不适应,并将对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明显的副作用。有别于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传统和行为疗派结构型强化治疗的传统,互说故事疗法既没有采用模式化的强化与惩罚训练模式,也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心理咨询对话,而是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能力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与儿童对话的治疗技术。在治疗师引导儿童自发的讲故事的过程中,儿童可以通过“隐喻”这种初级历程的语言来安全的表达心中的冲突、焦虑、困惑和顾虑,从而释放心中潜在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治疗师也可以通过故事这种媒介,在了解儿童故事隐喻的前提下,向儿童传达更积极、健康的应对方式和生活态度。治疗师和儿童在一种轻松、平等的治疗环境中通过故事和一些辅助手段探索儿童的生活风格、家庭结构和互动方式,正是阿德勒派儿童治疗所强调的治疗理念。笔者在为期三个月的治疗周期内,对8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行为的儿童分别进行了8次故事治疗,每次干预时间约为40-50分钟。三个月的治疗结束之后,相比较于另外8名未参与故事治疗但存在问题行为的儿童,该8名儿童在由家长评定的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和由教师评定的教师评定量表(Teacher Rating Form)上的得分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CBCL中,干预组儿童在抑郁、社会退缩、多动、违纪行为、社会交往和总粗分上分数有所降低,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值分别为.041,.048,.026,.033,.021和.012,总粗分P值接近极其显著水平。在TRF中,干预组儿童的攻击性前后测差异P为0.026,小于0.05;焦虑抑郁因子P值为0.023,小于0.05,两者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外部化P值为0.001;总粗分P值为0.002,达到及其显著差异水平。而作为控制组的儿童在该两个量表中分数的改变未检出存在差异。其中,部分儿童的改善不仅体现在量表上分数改变,家长和教师更是积极肯定儿童在社会交往和自信上有了明显的进步,而且在故事元素中,积极因素也在增加,不良的故事元素正在减少。研究证明,互说故事疗法对于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存在正向积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