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婴儿面孔图式效应凸显及其机制 ——来自成年早期无生育史个体的行为及脑影像证据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dov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于人类的婴儿期非常长,仅靠婴儿的亲生父母来独立完成养育及照料任务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婴儿的成长过程中还需要其它家庭成员乃至种族成员的共同协助,这种现象被研究者称为异亲养育行为(alloparental behavior)(Hrdy,2009)。由于异亲养育有利于种族的生存与繁衍,因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些与之相配套的生理与心理机制。其中,婴儿图式就是促进亲子关系建立和维持异亲养育的一种重要先天本能。婴儿图式(Baby schema,or kindchenschema)是指在人类婴儿或动物幼崽外表上所具有的一些典型特征,这类特征容易唤起成年个体的养育反应,从而有利于后代的存活(Lorenz,1943)。婴儿图式作为一种先天释放机制(innate releasing mechanism),能普遍诱发成人的积极情绪,是人类养育行为及亲子关系形成的重要基础(Franklin&Volk,2018a;Kringelbach et al.,2016;Parsons et al.,2010)。自该概念提出后,研究者对那些可能属于婴儿图式的身体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构成婴儿图式的身体特征主要集中在面部区域(Alley,1981;Glocker et al.,2009a),因此后来有关婴儿图式的研究也就大多聚焦于婴儿面孔图式。根据婴儿面孔图式的现有研究综述,婴儿面孔能唤起成人的一系列反应,比如增强对婴儿的关注、诱发积极情绪、引发收养意愿和增加照料行为等(Franklin&Volk,2018a;Kringelbach et al.,2016;Lucion et al.,2017)。但就婴儿面孔图式效应来说,其最为典型的表现有以下几种:注意偏向、偏好反应和照料动机。鉴于婴儿面孔图式效应在人类养育行为和早期亲子关系形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开始对其展开了大量研究,其研究热点从关注面孔结构对婴儿面孔图式的影响作用,逐步拓展到面孔表情的影响作用,并发现表情会显著地调节婴儿面孔图式效应,而且可能存在一个尚未经过实证检验的现象:婴儿面孔图式效应在中性面孔条件下会凸显出来。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该领域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在有关表情对婴儿面孔图式效应的影响研究中,缺乏一套标准化的同面孔多表情图片系统作为实验材料,因此已有研究未能有效控制面孔结构的干扰,无法确认面孔表情是否具有独特作用。第二,前人研究虽然发现婴儿面孔图式效应在中性面孔条件下会凸显出来,但该现象并没有在严格控制面孔结构的条件下进行过验证,因此还不能确定这一现象是否会稳定存在。第三,婴儿面孔图式效应在中性面孔条件下会凸显出来的原因及其背后的神经生理机制尚未可知。鉴于上述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如下。第一,开发一套高质量的婴儿与成人同面孔多表情标准化图片系统,为本研究以及后续研究在严格控制面孔结构的条件下,分离出面孔表情的独特作用提供统一标准化的实验材料。第二,基于上述图片系统,在控制了面孔结构后,验证中性面孔条件下,成人对婴儿面孔图式的注意偏向凸显的现象是否依然存在,并探索其神经生理机制。第三,基于上述图片系统,在控制了面孔结构后,验证中性面孔条件下,成人对婴儿面孔图式的偏好反应与观看动机凸显的现象是否仍然存在,并探索其神经生理机制。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研究设计了3个子研究共计7个实验。研究一通过实验1和实验2建立了一套具有较高信效度的婴儿与成人同面孔自发多表情图片系统。其中包括68名(男31名,女37名)年龄在3~12月的婴儿模特和61名(男27名,女34名)年龄在18~27岁的成人模特,并包含了269张婴儿图片(高兴、中性、悲伤图片分别有85、85、99张)和420张成人图片(高兴、中性、悲伤图片分别有190、77、153张)。每名婴儿或成人在每种表情上至少有1张图片,每张图片均包含认同度、情绪强度、吸引力、愉悦度、唤醒度和优势度这六项图片指标,所有图片指标的Cronbachα系数均大于0.87,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面孔(婴儿或成人)与表情(高兴、中性或悲伤)的类别间差异均达到统计显著(ps<.001)。研究二是探索成人对婴儿面孔的注意偏向在不同表情上的差异及其神经机制,包括实验3和实验4。为了凸显被试对婴儿面孔图式的专属注意偏向和专属神经激活,本研究分别计算了行为反应和神经激活上的婴儿面孔图式效应值(被试在婴儿和成人面孔的反应值上的差异量)。实验3采用点探测范式,选择反应时作为测量指标,考察了98名(男女各49名)年龄在17~23(19.94±1.12)岁的健康大学生对婴儿与成人同面孔高兴、中性和悲伤表情图片的注意偏向。结果发现,反应时指标上的婴儿面孔图式效应值,在中性、高兴和悲伤表情上呈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中性面孔条件下,成人对婴儿面孔图式的专属注意偏向凸显。实验4基于实验3的点探测范式及其测量指标,进一步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技术考察了68名(男女各34名)年龄在18~24(20.22±1.36)岁的健康大学生对婴儿与成人同面孔高兴、中性和悲伤表情图片的注意偏向以及P1、N170和LPP这三个ERP成分的激活。结果发现:(1)行为反应时上的婴儿面孔图式效应值,在中性、高兴和悲伤表情上呈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2)P1成分激活上的婴儿面孔图式效应值,在中性、高兴和悲伤表情上呈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3)N170成分激活上的婴儿面孔图式效应值在悲伤、中性和高兴表情上呈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此外,与男性相比,悲伤婴儿面孔在女性的左脑半球上诱发了更大的专属N170激活;(4)在LPP激活上,高兴、中性和悲伤表情条件下,相比成人面孔,婴儿面孔均诱发了更强的LPP激活。也就是说,中性面孔条件下,仅存在成人对婴儿面孔图式的专属注意偏向和专属P1激活凸显。研究三是探索成人对婴儿面孔的偏好反应与观看动机在不同表情上的差异及其神经机制,包括实验5、实验6和实验7。为了凸显被试对婴儿面孔图式的专属偏好反应、专属观看动机和专属神经激活,本研究也分别计算了行为反应和神经激活上的婴儿面孔图式效应值(被试在婴儿和成人面孔的反应值上的差异量)。实验5采用假想收养范式,选择吸引力、照料意愿和愉悦度作为测量指标,考察了90名(男女各45名)年龄在18~24(20.65±1.03)岁的健康大学生对婴儿与成人同面孔高兴、中性和悲伤表情图片的偏好反应。结果发现,三个测量指标上的婴儿面孔图式效应值,在中性、高兴和悲伤表情上均呈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中性面孔条件下,成人对婴儿面孔图式的专属偏好反应凸显。实验6采用动机按键范式,选择期待性渴求、消费性渴求和观看时长作为测量指标,考察了214名(男女各107名)年龄在17~26(20.47±1.34)岁的健康大学生对婴儿与成人同面孔高兴、中性和悲伤表情图片的观看动机。结果发现,三个测量指标上的婴儿面孔图式效应值,在中性、高兴和悲伤表情上均呈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中性面孔条件下,成人对婴儿面孔图式的专属观看动机凸显。实验7结合先前功能性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研究(Li et al.,2016)中使用过的被动观看任务与实验6的动机按键范式及其测量指标,考察了87名(男43,女44)年龄在18~24(20.09±1.19)岁的健康大学生对婴儿与成人同面孔高兴、中性和悲伤表情图片的观看动机以及全脑神经激活和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神经激活。结果发现:(1)期待性渴求、消费性渴求和观看时长测量指标上的婴儿面孔图式效应值,在中性、高兴和悲伤表情上均呈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2)在高兴面孔表情的全脑神经激活上,婴儿面孔图式效应值达到显著差异的脑区主要涉及左侧内侧和旁扣带回、右侧梭状回、左侧脑岛、双侧舌回、双侧枕下回、左侧顶下缘角回、双侧顶上回、双侧中央后回、双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沟盖、双侧辅助运动区、双侧缘上回、左侧颞上回、右侧小脑和左侧小脑脚;(3)在中性面孔表情的全脑神经激活上,婴儿面孔图式效应值达到显著差异的脑区主要涉及右侧内侧和旁扣带回、双侧辅助运动区、右侧岛盖部额下回、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右侧脑岛、右侧中央后回和右侧中央前回;(4)在悲伤面孔表情的全脑神经激活上,婴儿面孔图式效应值达到显著差异的脑区主要涉及双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左侧额中回、双侧背外侧额上回、双侧梭状回、双侧舌回、双侧枕下回、双侧枕中回、左侧枕上回、双侧顶下缘角回、双侧顶上回、双侧中央后回、双侧中央前回、双侧楔前叶、双侧辅助运动区、双侧缘上回、双侧颞下回、双侧小脑、双侧小脑脚和小脑蚓;(5)相比高兴和悲伤面孔表情,中性面孔表情的ROI神经激活上,婴儿面孔图式效应值达到最大的脑区涉及右侧脑岛、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和右侧辅助运动区。也就是说,中性面孔条件下,仅存在成人对婴儿面孔图式的专属观看动机以及专属的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右侧脑岛和右侧辅助运动区激活凸显。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初步建立了包含认同度、情绪强度、吸引力、愉悦度、唤醒度和优势度,共计六项图片指标,并且包含婴儿与成人同面孔自发的高兴、中性和悲伤这三种表情的统一标准化图片系统。该图片系统为后续面孔表情效应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统一标准化的实验材料。(2)中性婴儿面孔图式效应凸显这一现象(包括注意偏向、偏好反应和照料动机这三种典型表现)在成人的行为反应和神经激活上均可重复再现。具体来说,在定向阶段出现中性婴儿面孔图式的注意偏向凸显时,会伴随着P1脑电成分的振幅增强;在识别阶段出现中性婴儿面孔图式的偏好反应凸显时,会激活额下回和脑岛,还可能伴随着N170脑电成分的振幅增强;而在本能养育阶段出现中性婴儿面孔图式的观看动机凸显时,则会激活辅助运动区,并可能伴随着LPP脑电成分的振幅增强。(3)中性婴儿面孔图式效应凸显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是,成人对中性婴儿与成人面孔会持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具体来说,成人会将中性婴儿面孔视为依然具有一定信号价值的积极刺激,因此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兴趣并作出趋近的反应;而成人则会将中性成人面孔视为缺乏信号价值的消极刺激,因此会对其缺乏兴趣并表现出回避的倾向。相较之下,中性婴儿面孔图式效应就会凸显出来。这表明情绪信号不明确的中性婴儿面孔依然会被成人视为一种与生存繁衍高度相关的独特刺激,这一特点有助于养育者避免错过婴儿发出的重要信号,同时可以促进良好早期亲子关系的建立,从而有利于婴儿的生存与发展;此外,在一定程度上,它还是人类异亲养育行为得以形成的重要先天基础。
其他文献
发轫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雅”,从文论延伸到文艺论,并由启蒙思想家严复的“信、达、雅”说引入译论,彰显出独特而蓬勃的审美活力。但以往的“信、达、雅”研究多囿于狭窄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技术,缺乏对译论范畴以外的论述,缺乏美学视野下的论证。“雅”作为一种极具倾向性的审美观念,其美学内涵丰富而别致,译界历来也存诸多论争,但对“雅”的多数研究还是就翻译标准进行的评判,眷顾于遣词文风而展开。就研究的实质,也多是
典型的语义异指现象有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两种。以往研究针对该现象提出的“移位说”“形义错配说”“语法隐喻说”等假设没能揭示此类语言现象的本质,没有对此类现象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系统性描写,也无法探明此类现象产生的认知理据。认知语言学具有解决以上问题的潜能。本文在对语义异指现象进行明确界定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视角,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问题:1.语义异指具有哪些典型的句法特征?2.语义异指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对我国职前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有文献表明,科学实验能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与科学技能,是学生智力发展、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培养的重要载体;生物职前教师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掌握在中学成功开展科学实验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已经相继开设了与中学实验教学相关的课程,但尚无关于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指标
文化增殖属于传播学的范畴,文化传播中的增殖既有对原文化的拓殖,也有对原文化的升华。本文聚焦苏轼赤壁二赋,讨论二赋传播过程中文本、书法、绘画的互释关系,以二赋书画作品的接受与增殖为主,重点讨论二赋在传播过程中衍生出的新的文化意义价值,进而探究文学艺术作品经典化的过程与规律。东坡九次游览黄州赤壁,留下了经典的赤壁二赋文。其一生亲书赤壁二赋近二十次,并多持赠友人。作品保存形式多样,墨迹、刻帖、碑刻均有流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简称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结核病仍然是全世界十大高致死率疾病之一。结核杆菌成功之处在于能够主动改变宿主信号转导。结核杆菌基因组包含大量编码毒力因子的基因。PE/PPE家族蛋白广泛参与细菌-宿主互作,与结核杆菌毒力和抗原变异有关,在调控宿主细胞信号转导、帮助细菌逃避宿主免疫杀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核分枝杆菌PPE10(Rv0442c
学位
学位
草地覆盖着全球约40%的陆地面积,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植被类型之一;同时,草地生态系统储存着全球约20%的植被碳库和土壤碳库,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北方草地主要由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地和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温带草地组成,代表了世界上广泛分布的两大草地类型;并且由于其独特的高原地形、高寒和干旱-半干旱环境以及较大的土壤碳储量,中国北方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
学位
习近平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充分说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高校辅导员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骨干力量,开展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研究,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迫切要求、是提升高校辅导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