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文化则是一定民族和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积淀而成的,持久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总和。由于语言、宗教、地理、阶层和社会角色的差异等原因,政治文化的异质性广泛存在。这种异质性既带来了主导性政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差别,也导致了多种亚文化之间的不同。由于政治亚文化在内容及其属性上有许多差异,因而其所产生的影响存在诸多不同,据此,我们将政治亚文化分为区域性、阶层性和角色性政治亚文化。文化本质上是一系列价值的集合,这些差异的本质是其价值观念的不一致甚至对立。主导性政治文化蕴含了政治系统整体层面上的主导性价值,次级政治文化则在次级政治系统内部生成了有别于主导性价值的次级的价值系统。这些次级价值观念既在一定程度上愿意接受主导性价值观念的规范,但同时又认同非主导性价值观念,在特定情形下会认为主导性价值观念是一种约束甚至强迫,因而,对其存在着或大或小的排斥或者反对。中国作为一个区域广泛、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上的差异普遍存在着,社会结构和劳动分工复杂化推动了阶层的分化与社会角色的细化,这使得政治亚文化在我国的政治文化结构中逐渐凸显出来。不同类型的政治亚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所造成的影响,在内容、属性和程度上都有显著不同,细分这些影响能够更有效的构建增进其认同的路径。首先,区域性亚文化通过不同途径塑造了最初的价值上的原始认同,它导致了对共同体层面上的价值观念的感情的梳理甚至排斥,蚀耗了达成价值共识的情感基础,残留的等级、迷信等封建传统思想,加剧了上述问题。其次,在各个阶层里,高地位阶层由于有娴熟的政治技能,丰富的政治资源,政治功效感强,而且往往受惠于包括道德传统在内的现存秩序,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偏向于保守。中产阶层尤其是知识分子群体尚在不断成熟之中,其价值期望往往较理想化,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中产阶层在价值观念上差异显著,难以形成一致的价值准则。低地位阶层政治功效感低,参与意识弱,面临“交叉压力”,接受具有民主、自由等现代性的价值观念准备不足。最后,在角色亚文化中,青年时期的价值观念受多种压力影响,不成熟,易偏激,成年时期,不断增加的政治挫折又导致了他们的政治冷漠,成长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老年群体,价值观念仍深深受那种缺少“物质关怀的集体主义”的影响。而女性角色亚文化使得她们的政治参与意识以及政治功效感都低于男性,增加了其政治冷漠。接近政治性职位或处于领导地位的群体对政治性价值的认同就高,反之则弱。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在实现的难易程度及其效力的大小和持久性上,都有着许多差异,因此,我们将之区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路径。就短期路径而言,首先满足不同亚文化群体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利益要求,通过利益诱导,增进其对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其次,通过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及其内部的权威人士,在有效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提高其成员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最后,增进大众传媒的灵活性、针对性、多样性,合理规范大众传媒在价值传递过程中的内容、性质和立场,提高政府媒体的权威性。就中期路径而言,一方面要通过强化对公共利益的意识,塑造不同亚文化群体的共同体感,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进而约束其离心倾向,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供给,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含于制度之中逐渐的扩大其影响力,也为亚文化群体将之内化于心提供外在的规范与推力。同时,还要通过教育普及、制度改革提高文化的市场性、开放性和现代性,以文化的世俗化推进公民性格的形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供基础性动力。就长期路径而言,首要的则是破除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思想障碍,通过市场决定性作用,加速中国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提供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还要以同质化的推进和正义性的增强以及国家民族的建构为这一目标实现提供外在环境、内在动力和道德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塑造了稳定的社会秩序,是不同亚文化群体生活水平和发展条件的改善以及国家富强的重要条件和前提,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在政治亚文化视野下,更深刻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性,对于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促进中国梦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