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吾尔木卡姆是普遍存在于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的传统民间音乐,也是融“歌诗”、“舞蹈”和“音乐”三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文化。这一维吾尔族传统民间音乐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地域特征,生成于维吾尔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是维吾尔传统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维吾尔族特有的且蕴涵着民族精髓的具有教化性质的“百科全书”。2005年11月25日,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成为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从而更加凸显出它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当今,这一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虽依然根植于民间的土壤中,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变迁,尤其在多元文化借助于现代传媒的剧烈冲击下,其身处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开始失去原有的生存土壤和空间,特别是其传承人处在断层的边缘。如何应对维吾尔木卡姆传承所面临的困境危机,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一优良的民族民间音乐,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的主体设计拟突出“求实”与“求是”两个方面:“求实”是笔者利用长期生活在新疆的有利条件,又多次深入到维吾尔族聚居地,选取四种类型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生存地点为调查场景,对这种民族综合艺术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田野考察,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进行归纳和梳理,尽可能完整地总结出维吾尔木卡姆文化传承的具体内容;“求是”则是以文化教育人类学、文化生态学、音乐人类学及音乐教育哲学等有关理论作为维吾尔木卡姆教育传承研究的基础,并将其纳入教育人类学的视野,全面概括了维吾尔木卡姆传承的本体构成、当代传承方式和教育传承的可行性等,重点分析了目前维吾尔木卡姆传承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并提出解决其传承困境的应对之策。具体而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首先,以历史学、文化生态学、音乐人类学的视角,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维吾尔木卡姆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存在形态与本体构成、自然与文化生态环境等进行考察和描述。其中,宏观层面主要是维吾尔族的自然生态环境,微观层面涵盖了维吾尔民众的文化生态环境,这两个层面相互支撑、共同构成维吾尔木卡姆传承赖以依存的文化生态系统。同时,以笔者在该地区的多次田野考察为依据,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对维吾尔木卡姆的种类构成、音乐形态、唱词特征等进行了文化方面的理论分析,使之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一种音乐形态,而是具有较强文化印记表征的客观音响秩序的存在形式。其次,本研究紧紧围绕维吾尔木卡姆的教育传承这一主题,运用问卷调查和教育人种志的研究方法,对维吾尔木卡姆的整体文化空间、社会各界对学生学习木卡姆的支持态度以及维吾尔木卡姆四种类型存在于新疆地区的传承实态形式进行深入了的田野考察。调查结果显示,维吾尔木卡姆在传承与传播的过程中,对维吾尔民众的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获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对维吾尔人的全面发展和维吾尔社会的进步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维吾尔木卡姆的传承虽仍存在于民间,但就传承渠道而言,原生态的传承方式已与当代社会大背景密切结合,发展演变成为师徒传承、社会民俗中传承、木卡姆传承中心传承与学校教育传承等实态形式。本研究将前三种统称为民间教育传承,后一种称为学校教育传承,并对这四种传承实态分别从传承内容、传承过程、传承特点等方面做了深入而具体地解析。特别是用有力的数据材料和质性资料论证了维吾尔木卡姆在当今学校教育传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期全面揭示维吾尔木卡姆在当代语境中文化教育传承的选择机制。最后,基于教育人类学的视野,分析维吾尔木卡姆的教育传承问题。通过对教育人类学的文化传递理论等相关理论阐释,从多个维度分析维吾尔木卡姆在当代传承必须纳入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对这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教育应对之策。特别尝试性地构建了一个以学校教育和民间教育相互依托的开放性的维吾尔木卡姆教育传承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有效传承维吾尔木卡姆的“歌”、“舞”、“乐”、“赏”四位一体的教学形式,培养具有“双重乐感”、“四会”应用复合型的民族音乐教师,从而为其它与维吾尔木卡姆有着类似境遇的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