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光旦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教育学家。潘光旦是后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他在年少求学阶段接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同时也经历了民族国家空前的危机时期。从清华学堂毕业之后,赴美国接受西方近代教育,研习了优生学。在其整个研究过程中,他将生理与人文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结合当时中华民族的实际情况做出科学的理论分析。在其整个学术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民族主义关怀。第一章,潘光旦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理论渊源与现实境遇。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理论的来源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与传统势力相互联合;第二,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第三,通过对民族自身的改良而实现近代化。前两点都具有明显的政治学意义上的倾向,第三点在方法论上则相对特殊。潘光旦成长于五四时期,在国内接受过系统的儒家教育以及留学的预科教育,其基础知识扎实。赴美留学时,选择了优生学。回国后,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现实社会的境遇不断影响潘光旦学术思想的改变。其理论也由不成熟而逐渐走向成熟。潘光旦的理论无论是在何种社会阶段,其价值取向与根本诉求都是建立在民族利益之上的。第二章,潘光旦前期学术思想包含种族竞争与民族优生。潘光旦运用西方近代民族的相关理论,首先对中国近代民族情况进行分析,得出近代中国民族存在的各种问题。随后,在“优生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民族品性改良的相关论证。他试图认为民族的强大首先要使民族先天充足。第三章,家族“伦理”与“民族”考量。潘光旦的思想意识活动开始转向对于家庭伦理关系的研究。首先,潘光旦指出中国家庭存在的问题。然后,论证了构建新式伦理关系有利于民族“复兴”的意义。只有构建了新式的民主化的伦理关系,才能有助于民族整体的进步。第四章,教育与救国。潘光旦认为,后天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民族复兴的关键。潘光旦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对于优生学的自我批判,所以后期的民族素质教育是对救国的重要认知。同时,国难与教育休戚相关,肯定了人文主义在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之后,教育自然成为其焦点。但教育始终没有找寻到其真正的意义之所在。即近代中国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什么。教育目标的设定应该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第五章,笔者认为,潘光旦的民族主义是以理性民族为中心且是不断自我发展的理论。同时,它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以“优生学”为中心的民族主义表达过于强调生物遗传对于民族品性的影响。其次,也不难反映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于民族国家的构建还存在一定的空想性。在这样一个历史情境下,潘光旦认为,增强体质是民族强盛的首要保证。同时要注重构建合理的伦理关系与充分实施民族教育对民族国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