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子宫内膜癌是一组女性生殖道常见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发生于子宫内膜,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有两种发病机制,Ⅰ型为雌激素依赖型,此类型占子宫内膜癌的大多数,均是内膜样腺癌,肿瘤分化好,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较高,预后较好,大于50%的病例存在PTEN基因突变或失活。Ⅱ型为非雌激素依赖型,发病与雌激素无明确相关性,与抑癌基因p53基因突变、p16失活、E-cadherin失活、Her2/neu基因过表达有关。病理类型为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粘液腺癌等,肿瘤分化差,雌孕激素受体多呈阴性,预后较差。晚期子宫内膜癌尤其是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的预后不良,急需发现新靶点。研究方法:我们基于人类肿瘤基因图谱(TCGA)资料,对23个癌旁组织、534个癌组织的数据资料和20860个基因进行了筛选,并进行GSEA功能及通路富集分析。我们接着对548个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基于回归系数建立了预后模型。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子宫内膜癌组织芯片进行实验及数据分析。研究结果:经过对子宫内膜癌中的20680个基因进行筛选,我们发现CDC20在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最明显(p<0.0001)。MAD2在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也有明显差异(p<0.0001)。生存分析表明这两种基因的高表达都与不良预后相关[CDC20:HR = 2.084,95%CI(1..318-3.293),MAD2:HR=1.838,95%CI(1.184-2.852)]。在我们建立的预后模型中,风险评分高的患者的OS比评分低的患者更差[CDC20:HR = 2.084,95%CI(1.318-3.293),MAD2:HR=1.838,95%CI(1.184-2.852)]。高风险患者无论是子宫内膜腺癌还是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的预后都很差(p=0.577)。研究结论:在不同病理类型的子宫内膜癌中CDC20和MAD2显著高表达,且与不良预后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