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啁啾脉冲放大技术的发展使激光强度得到很大提高并达到10~222 W/cm~2的量级,极大拓宽了激光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基于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粒子加速问题一直以来引人瞩目,在实验和理论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提出了很多粒子加速方案。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除了粒子束能量的提高,束流品质的改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粒子束流的品质不仅与激光-粒子束的相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啁啾脉冲放大技术的发展使激光强度得到很大提高并达到10~222 W/cm~2的量级,极大拓宽了激光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基于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粒子加速问题一直以来引人瞩目,在实验和理论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提出了很多粒子加速方案。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除了粒子束能量的提高,束流品质的改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粒子束流的品质不仅与激光-粒子束的相互作用过程有关,还受到传输过程中空间电荷效应以及电磁阻尼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束流发散、能散变大、亮度变低等,尤其是强流粒子束,其受空间电荷效应的影响更大。为了有效抑制带电粒子束传输过程中空间电荷效应以及电磁阻尼效应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中性等离子体块加速方案,旨在通过强激光产生的有质动力对等离子体进行整体推动,实现电子和离子的空间同步加速,形成能稳定传输的高品质粒子束流。此外,等离子体块因为其电中性特性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其在靶材压缩过程中受到的电磁阻尼作用,从而对靶材进行有效压缩,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以及聚变反应率。基于此图像Hora等人提出了激光驱动核聚变反应的“块点火”方案,这将是一种低能耗激光聚变方案,有望实现非压缩态聚变点火,并为激光驱动的无辐射清洁核聚变反应,质子―硼同位素(p-11B)聚变提供有利条件。本论文通过粒子模拟(particle-in-cell,PIC)方法研究了强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驱动的等离子体块加速,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1.我们提出了双等离子体靶加速方案,即超短超强激光脉冲与双等离子体靶相互作用,其中双靶由密度较小的等离子体预靶和致密等离子体目标靶组成。然后通过一维和二维的粒子模拟,研究了脉冲强度为~1022W·cm-2的超短圆偏振激光脉冲与不同参数双等离子体靶的相互作用过程。模拟结果表明,选取适当参数范围的预靶能够有效增强纵向电荷分离场,提高主靶电子和离子的空间同步性,以等离子体块结构进行整体加速。因而能够有效地抑制空间电荷效应,提高束流品质,使得产生的质子束具有动量发散度低,单色性好和准直性高等优点,且质子束的电流密度更高。同时,增强了激光脉冲和目标等离子体靶之间的耦合作用,提高了从激光脉冲到目标靶的能量转化效率。2.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的激光都是线偏振的,从线偏振到圆偏振的转化,不仅过程复杂,还会引起激光能量的损失。因此我们将双等离子体靶方案应用到超短超强线偏振激光与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中,通过PIC数值模拟研究了线偏振激光脉冲驱动双等离子体靶运动的动力学过程。同时在模拟中采用了与激光脉冲强度横向分布匹配的双靶结构,有效地抑制了激光脉冲光压驱动靶面形变引起的各种不稳定性。然后,通过分析影响线偏激光与双等离子体靶相互作用的各种参数,如线偏振激光的极化特性,预等离子体靶的种类,预等离子体靶的面密度等,对线偏振激光―双等离子体靶相互作用方案进行了参数优化。最终实现了基于线偏振激光脉冲与双等离子靶相互作用驱动的高效等离子体块加速,获得了能量峰值在GeVs量级的高能单色准直粒子束流,且其空间传输稳定性很好,为等离子体块加速提供了另一种可选途径。3.我们研究了皮秒量级的激光脉冲与等离子体靶相互作用驱动的等离子体块加速。首先,分析了线偏振激光脉冲与等离子体靶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其作用过程主要分四个阶段:激光辐照靶面产生热电子;热电子通过静电场将能量转移给离子;等离子体温度快速升高发生内爆;激光卸载,等离子体降温,向真空扩散。值得注意的是,在内爆过程中产生了相向运动的中性等离子体块,其对激光加载产生高压的过程有具有重要贡献。通过分析内爆过程以及等离子体块的形成过程,我们发现激光场中的非线性力在内爆驱动的等离子体块加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然后,研究了相同强度和宽度的圆偏振激光脉冲与等离子体靶的相互作用过程,并分析了脉冲强度对内爆过程以及中性等离子体块加速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过程中等离子体的内爆过程被大幅压制,同时产生了具有很好的空间稳定性和电中性的等离子体块。本质上讲,圆偏振和线偏振激光脉冲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时,带电粒子受到的有质动力不同,因而圆偏振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大幅抑制了电子加热和等离子体的内爆过程,而且脉冲强度越强,抑制效应越显著,等离子体块的空间整体性和定向性越好。而且在圆偏振激光脉冲卸载之后,被加速的等离子体块以恒定的速度向靶内运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电磁阻尼作用和空间电荷效应的影响大幅减弱。这一结果从数值模拟的角度为Hora等人提出的基于高能等离子体块的激光聚变“块点火”方案的优势给出有力证明。
其他文献
辣椒(Capsicum annuum L.)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喜温不耐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环境温度超过32℃时即产生热害症状。高温胁迫引起花粉败育、落花落果,致使辣椒减产约70%。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夏季高温胁迫已成为限制辣椒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设施栽培条件下,这严重制约着辣椒产业的发展。因此,筛选优质耐热辣椒材料、探究辣椒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机制、明确辣椒耐热机制,对辣
光电化学(PEC)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基于PEC过程和特异性生物识别过程的新分析方法。在PEC检测中,入射光源激发光电化学活性材料,以产生的光电流作为检测信号,而特定的生物分子通常用作捕获分析物的生物识别探针。PEC生物传感器展现出快速响应、操作简便和易于小型化的特点,这归因于光分析和电分析。由于生物探针与分析物特异性相互作用,PEC分析还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此外,入射光源和检测信号的完全分离可以
立场(stance)这一术语来源于哲学概念主体性(subjectivity),是说/写者在语言使用中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表达的观点,态度和信仰等。主体性是语言的自然属性,说/者在产生话语的同时,就是表达自己对人、事物以及状态的态度。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主体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自对主体性的定义和其它相关术语,其中,立场(stance)这一术语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因为它引进了说写者所属的言语社团,
荧光成像技术因具有高灵敏度和时空分辨率、以及对细胞和活体检测具有非侵入性等优点,已成为细胞生物学、生物医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生命科学与技术向纵深方向发展,对荧光成像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合适的方法与技术实现细胞和活体中生物分子含量的监测,同时也希望这些方法和技术可以实现生物分子的时空分布、转运过程以及相关生物事件的精准监测。近年来,借助于荧光探针,荧光成像技术已广
黄土堆积序列作为记录古环境和古气候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第四纪以来我国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历史,因此黄土研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嵊山岛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处海陆交汇带,其自然地理环境受东亚季风控制。天山处于我国西北干旱区,主要受控于中亚西风带。本工作选取嵊山岛黄土和天山北麓黄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黄土理化特征等反演其记录的环境信息,深入了解这两个区域晚第四纪时期的区域古气候变化
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转向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攻关阶段,但面临着劳动力人口资源禀赋优势下降、人力资本地区分布不均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均带来的严峻挑战。为探索上述挑战的有效应对方式,本文从人力资本度量角度出发,发展了国际新兴的广义劳动力分类法,构建出更为科学、全面的广义人力资本度量指标,重新审视了我国人力资本发展与分布情况及其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贡献。为探索未来广义人力资本在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下降背景
DNA(Deoxyribonucleic Acid)作为生命体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基本载体,具有精确的Watson-Crick碱基互补配对特性和碱基序列排列的多样性,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合成和改造后,成为具有多种生物化学功能的纳米级的功能核酸材料。功能核酸材料具有高度可设计性、结构可预测性和可编程性等优势,能够通过精确的核酸链置换反应、级联化学反应网络和核酸智能逻辑运算等方式实现特定的核酸传感分析功能
冬眠是动物在与环境的长期互动中,逐渐演化出来的一套生存策略,用于抵抗冬季低温和食物匮乏。动物在冬眠期间通常呈现出蛰伏和苏醒两种生理状态的交替,而交替之间往往会出现剧烈的生理波动,例如在蛰伏状态,体温、代谢率、心率和耗氧量均会显著降低,而在苏醒状态,这些生理指标又会迅速回升。这些剧烈的生理波动对于非冬眠动物往往是致死的,而冬眠动物却没有受到明显的伤害。动物在冬眠过程中优异的代谢调控和组织保护能力令人
为实现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我国正积极推进“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电网换相换流器型高压直流输电(Line Commutated Converter based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LCC-HVDC)凭借其传输容量大、传输距离远等技术优势,近年来在我国飞速发展,成为了“西电东送”战略的重要技术支撑。在直流输电迈向更高电压等级、更大传输容量和更紧凑的输电结构的趋势下,
现今信息技术已经渗透于科学研究、工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现有事实表明,许多实际问题最终均可以归结或部分归结为非线性方程与约束的求解.由于数值计算方法往往存在误差且不完备,随着对系统可靠性要求的逐步提高,传统的数值求解方法已愈发难以胜任.近年来,代数与计算机交叉结合的研究领域应运而生.基于代数理论的严格证明保证了求解方法的准确性与完备性,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则为代数求解方法的高效实现提供了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