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把广西田林县定安镇作为一个社会透视单位,以参与观察以及深度访谈等田野调查材料为基础,用民族志的框架,对定安镇天主教传播与信仰的历史与现状做了一个梳理,并通过古今对比来揭示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相处之道。定安镇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重镇,清康熙四年至民国时期共286年为西林县县治,后改为镇,隶属田林。经笔者初步的调查发现,目前该镇信仰天主教的人颇多,大概有600多人。其中某些寨子全村信教,而且天主教文化可以和丰富多彩的当地文化和平相处。这是一个颇有意思而又特别值得反思的现象。回顾历史我们就会发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震惊中外的西林教案就发生在该镇。19世纪60年代法国传教士在此地传教遭到当地人民的激烈抵触与反抗,而如今该地为何又有那么多的人信仰天主教?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接触、碰撞过程中彼此发生了哪些变化?本研究就是主要围绕着定安镇天主教的历史信仰格局与当今信仰格局的变化展开的。笔者企图针对古今这种鲜明对比,运用文化传播与认同以及历史记忆的相关理论,以定安镇不同群体对于马赖不同的历史记忆与表述,以及不同群体有关马赖记忆的选择与重构为切入点进行解析,对定安镇天主教传播做一个调查研究,以求以小见大,为进一步理解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博弈提供启示。笔者认为由于历史意识的不同,面对外来文化的挑战,中国社会不同群体所做出的回应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天主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面对它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国本土对之的回应应该有两种。一种是主流的反应,这种主流反应仅仅代表大多的精英阶层和一部分受精英阶层影响较大的草根阶层。除了这种主流反应外,还有一种值得我们注意但又时常被我们所忽略的反应,它就是非主流的反应,这种非主流的反应往往代表部分受精英阶层影响较弱的草根阶层。可见,面对外来文化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碰撞与交流,不但由于背景不同,以及外来文化所发出的挑战程度的不同,中国本土所做出的回应就不同,而且面对这种挑战,不同的人群所做出的回应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做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交流分析时,不但要根据不同的国内外环境、不同的交流方式做不同的分析,而且还要根据不同的人群做不同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