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梅(Myrica rubra)属于杨梅科(Myricaceae)杨梅属,起源于我国,其种质资源丰富,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杨梅营养价值高,是天然的绿色保健食品,市场潜力巨大。本研究基于杨梅全基因组鸟枪测序结果开发了大量SSR标记,为以后杨梅遗传图谱构建及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并从分子水平上探讨我国杨梅雄株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育种用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杨梅基因组测序的SSR标记开发首次对杨梅进行全基因组鸟枪测序及初步分析,共获得9.01Gb序列信息,预测其基因组大小约为323Mb,覆盖深度为26x,其基因组杂合度较高,重复序列含量较低;测序后经拼接获得序列总长度达255Mb,其中包含28,602个SSR位点(重复次数≥5),以二核苷酸重复单元类型为主,所占比例为84.73%,三核苷酸重复单元类型占13.78%,四核苷酸重复单元类型占1.34%,五核苷酸重复单元类型及六核苷酸重复单元类型分别占0.12%,0.04%。我们设计并合成600对SSR引物,其中186对具有多态性,从中选择158对用于分析评价29份杨梅及3份近缘种材料的遗传亲缘关系,发现SSR引物在近缘种青杨梅、矮杨梅及蜡杨梅中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分别为91.14%,89.87%与46.84%。采用UPGMA对以上所有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来源于我国西南地区的青杨梅与矮杨梅亲缘关系较近,而来源于美国的蜡杨梅与其它样品亲缘关系最远且划分为一个独立的分支。2.杨梅雄株遗传多样性及其育种应用的探索杨梅一般为雌雄异株植物,栽培品种为雌株,其研究报道较多,而雄株很少受到关注。在本研究中调查统计了139份杨梅雄株花序的颜色与形状特性,同时利用13对多态性SSR标记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与具有代表性的91份雌株群体做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杨梅雄株花序按照色泽差异可分为黄绿色、黄红色与红色三种类型;而按照形状差异可分为棒形、圆柱形与长圆锥形;其中黄红色及长圆锥形类型占绝大部分。杨梅雄株群体等位基因数量,期望杂合度(He)及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均值都略低于雌株群体,但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在杨梅雄株群体中发现了10个稀有等位基因;根据UPGMA聚类结果表明,具有相同地域来源的杨梅雄株及雌株表现为亲缘关系较近;我们分别在两个杨梅品种荸荠与丁岙上发现了单个枝条雄花突变现象,而在东魁品种上出现较多的雄花,这些花粉可用于杨梅杂交育种研究。3.不同性别类型杨梅花粉特性观测利用10对多态性SSR引物构建了慈溪杨梅雄株、雌株突变雄枝、雌雄同株三种性别类型杨梅植株的指纹图谱,结果发现雌株突变雄枝类型植株为荸荠品种。三种性别类型杨梅花粉经扫描电镜观测结果表明,花粉大小为(22.90-23.63)×(20.27-22.10)gm,具有直径2.90-3.03μm的萌发孔3个,且无显著性差异;花粉外壁呈颗粒状且分布均匀。使用花粉发芽法与碘-碘化钾染色法对花粉的生活力测定发现,雌雄同株类型花粉生活力为最高;最适宜花粉萌发的培养基为5%蔗糖、0.01%硼酸和1%琼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