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分辨玉米毛油的掺假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依据玉米油国家标准 GB19111-2003中脂肪酸组分含量要求,对掺入其它油脂的玉米毛油进行检测。玉米毛油中掺入其它油脂的比例分别为3%、5%、10%,其它油脂包括豆油、棉籽油、橄榄油、亚麻籽油、菜籽油、棕榈油、花生油等主要食用油种类。最终发现依据国家标准玉米毛油的掺假分辨率较低,均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根据近年来的经验,统计分析了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合计30家玉米毛油生产企业的342批次玉米毛油的脂肪酸组分含量情况,发现绝大多数数据区间相对固定,远窄于国家标准要求。据此制定出更为严格的玉米毛油油脂肪酸组分范围值,作为判定玉米毛油是否掺假的依据。经在实际工作中的推行,效果较好。 同时,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发现,玉米毛油的脂肪酸组分含量受到种子、产地(主要是日照时间)、年景(比如雨水是否充足)、生产工艺等的影响,其中种子、产地、年景等都体现在原料玉米胚芽中,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玉米毛油的生产工艺主要分为冷轧、压榨、浸出三种,经对比检测发现虽然有区别但差距较小;而对原料玉米胚芽的研究限于条件未能继续。 针对以上漏洞,在实际工作中补充了脂肪酸组分异常分析及实地取样验证程序。即发现某一脂肪酸组分异常时,可根据其异常的组分情况及自身的掺假配比数据库,推测可能掺入何种油脂,若推测的油脂市场价值高于玉米毛油,则掺假可能性较低,若推测的油脂市场价值低于玉米毛油或者难以推测出,则掺假可能性较高;随后在其生产现场取样送回质管部检测,若与原样检测结果相符,则表明是原料原因。将其原料来源地及年份仓储情况记录在案,即可作为出现类似情况的判定依据,省去了现场取样验证之功,又可作为数据积累,为原料与脂肪酸组分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