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国内常用的玉米自交系和群体材料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进行了抗纹枯病大田鉴定与评价;系统研究了玉蜀黍丝核菌的生物学特性,并对其菌体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电泳分析。 在鉴定的161份玉米自交系及群体材料中,未发现免疫和高抗材料。抗和中抗材料所占比例分别为2.5%和5.0%。绝大多数材料属感病范围,感病和高感材料所占比例分别为19.9%和72.7%。玉米的农艺性状与抗性关系密切,株高、主穗位高、主穗位高/株高之比值与病情指数呈负相关,病斑高/株高、病斑高/主穗位高之比值与病情指数呈正相关,而病斑高与病情指数之间相关不显著。病斑高度与主穗位高度的比值与病情指数的相关系数最大,可以将其作为抗性鉴定与评价指标之一。采用带菌麦粒在拔节中后期定位接种,以果穗位下病斑扩展的叶鞘位作为病情和抗性评价体系是较为准确和规范的方法。 玉蜀黍丝核菌不同菌株在菌落颜色、形态,菌丝生长速度以及菌核产生能力上都存在着差异。菌丝生长速度及菌核产量受培养基种类的影响较大,但菌丝生长速度与菌丝体干重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在Fries培养基上菌丝体干重最大,而在Czapek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在PDA培养基上菌核产量最大。R.zeae对温度和pH的适应能力均较强,在温度10~35℃和pH值3~10之间都能生长,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最适pH为6.0~7.0。在不同温度和pH下菌丝生长速度与菌丝体干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最适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及菌丝体干重均达到最大。而在温度为25℃,pH值6.0的条件下菌核产量最大。不同碳氮源对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也有一定影响,葡萄糖为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而甘氨酸为最佳氮源;菊糖为最差碳源,(NH4)2SO4为最差氮源。除以(NH4)2SO4为氮源时有极少量菌核产生外,其它碳氮源培养基上均未产生菌核。 菌体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R.solaniAG1-IA和R.zeae两种丝核菌都呈现出各自特异而稳定的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图谱,可利用各自特异性的可溶性蛋白或酯酶同工酶条带对二者进行种类鉴定。玉蜀黍丝核菌的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带在菌株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这表明种内存在着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