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表征和优化基于金属氧化物薄膜的阻变式存储器

来源 :汪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chao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以阻变式存储器为代表的新型电子器件受到科研界的广泛关注,并展现出可观的应用前景。由于良好的电学性能以及高度可堆叠的集成特性,基于过渡金属氧化物(TMOs)的两端式阻变式存储器被认为是克服传统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技术缺点,发展下一代计算存储技术的最优选择之一。对于绝大多数氧化物阻变式存储器,器件介电击穿行为的本质是绝缘材料内部形成连接两端电极的导电纳米细丝。导电细丝的反复形成和断裂使得器件能够在高阻态(HRS)和低阻态(LRS)间实现可控切换。TMOs是最主流的一类阻变式介电薄膜材料,包括二氧化铪、三氧化二铝、五氧化二钽、二氧化钛等。氧化物基阻变式存储器的二元阻变或者多态电导调控能力赋予它们诸多潜在的应用,如非易失性存储、内存内计算以及模拟人工神经网络中的电子突触等。然而,大量研究表明,TMOs基阻变式存储器也存在非理想的器件性能以及器件可靠性问题。例如,新制备的器件在电形成和置位阶段容易发生电流过冲失效;在阻变循环过程中,阻变转换电压和转换时间等众多阻变参数存在随机分布的特性;多态阻变转换中的电导调控也存在非线性和非对称性等不理想特征。这些都是阻变式存储器技术在商业化进程中必须克服的问题。这篇博士论文专注于研究以两种氧化物(二氧化钛和二氧化铪)为介电薄膜材料的阻变式存储器。从介电击穿的角度理解器件的堆叠特性,结合薄膜的微纳表征以及大量的电学测量来评估器件在阻态转换操作中的可靠性和失效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从结构上本论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首先介绍了以阻变式存储器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存储技术,并比较分析了阻变式存储器的主要优势。随后,介绍了由材料控制的两种主流的阻变转换机制,以及三种常见的用于搭载阻变式存储器的交叉点阵列结构。此外第一章还介绍了阻变式存储器在逻辑计算、模拟计算和随机计算三个领域的潜在应用。在第一章的最后,我们从本论文的选题出发,探讨了当前阻碍阻变式存储器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了该论文选题的依据和研究内容。第一项工作以研究二氧化钛阻变式存储器的介电击穿和电形成为主要切入点,探究二氧化钛薄膜沉积方法对器件电形成和阻变性能的影响(原子层沉积和磁控溅射)。实验结果证明,富缺陷态的磁控溅射薄膜更有利于器件实现阻变操作,有效抑制了电形成过程中过度击穿而带来的电流过冲失效。同时,实验通过使用不同的电极材料来优化两种薄膜的阻变转换行为。其次我们通过电学测量和多尺度模拟统计分析了二氧化铪薄膜在不同电压编程(极性和电压模式)下的电形成和介电击穿行为。实验发现,相较于惰性电极材料,氧活性电极镍的使用有效降低了电形成电压和电形成时间。同时,在相同的电形成极性但不同的电压模式下,二氧化铪器件表现出相对统一的电形成动态电流变化。第四章的工作首次使用原子层沉积系统在钽金属衬底上通过原位氧化的方法制备非化学计量数的氧化钽薄膜,使用该方法可以在原子层沉积系统中制备非化学计量配比氧化物/化学计量配比氧化物的双氧化层堆叠。双氧化层薄膜的堆叠次序和薄膜厚度通过X射线反射(XRR)和飞行时间二级离子质谱(ToF-SIMS)得以证明。在此工艺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并制备了基于氧化钽/二氧化铪的双氧化层阻变式存储器。通过系统的表征和研究,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双氧化层阻变式存储器的各项电学性能。与单层二氧化铪器件相比,氧化钽/二氧化铪双氧化层器件具有更加稳定的二元阻态转换能力。结果表明,氧化钽薄膜的使用能有效地抑制二氧化铪器件在电形成过程的电流过冲和器件失效问题,从而提高器件的电形成产率和自限流操作。相较于常见的钛电极,氧交换层钽电极的使用也使得Pt/TaOx/HfO2/Ta器件展现出最小的循环间差异性。通过大量的交流脉冲测试,我们证明了双氧化层结构器件即能在强脉冲编程下展现出稳定的二元阻变循环能力,又能在弱脉冲编程下体现出较高线性度的多阻态电导调控能力。最后,我们总结了整篇论文的几项工作。该论文涉及到常见两种氧化物材料和多种电极材料的研究,旨在研究不同生长方法(原子层沉积、磁控溅射或者原位氧化)并设计不同的纳米材料结构来改善和优化氧化物阻变式存储器的阻变转换可靠性。着重从初始器件的电形成动态分析阻变操作的可靠性,并设计了一套原位氧化技术以在原子层沉积系统中制备非化学计量配比的氧化物薄膜以优化二氧化铪阻变式存储器的各项阻变指标。在论文的最后还展望了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潜在的研究工作。
其他文献
报纸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影响最为广泛的神经发育性疾病之一,其核心症状为社会交往(包括语言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及重复刻板样行为等,且多数存在认知发育异常。由于致病原因的广泛性、病症的多样性以及病理的复杂性,自闭症的致病机理至今仍不完全清楚且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基于动物模型的相关机制研究对深入了解并揭示自闭症致病机理,以最终实现临床上的康复
学位
线性和层级是人类语言的根本属性。语言在句法层面的线性和层级特征及其与语言处理难度的关系引起了众多领域研究者的兴趣。然而,前人研究大多采用单一研究方法考察单一句法特征对语言处理的影响。这不仅不利于对自然语言结构规律的整体理解,也阻碍了对人类语言处理及其认知机制的系统认识。基于上述背景,本文聚焦语言的线性及层级句法特征及其与认知难度的关系,依次对一种语言内不同复杂度的句法结构、一种语言内不同类型的句法
学位
重质油的深度加工处理已经成为当代炼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油轻质化主要加工工艺之一的溶剂脱沥青技术具有独特的作用与地位。虽然溶剂脱沥青过程已经工业化了一个世纪之久,但对于溶剂脱沥青技术过程的设计与操作条件的优化通常都是建立在工业实验基础上的经验设计。问题的关键在于作为溶剂脱沥青过程应用基础的重油-轻烃体系相平衡的研究相对较少,没有基础的热力学数学模型可以凭借,因此对重油-轻烃体系的相平衡模型进
学位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国现行的车用柴油国Ⅵ标准要求硫含量低于10μg·g-1、多环芳烃含量不大于7 wt.%。而在现有催化裂化多产汽油的目标驱动下,生产的催化裂化柴油的硫含量高、密度大、多环芳烃含量高、十六烷值低。加氢处理是劣质催化裂化柴油深度脱硫、提高十六烷值的有效方法,这就要求催化剂兼有良好的加氢活性和氢解活性,满足硫化物与稠环芳烃加氢脱除反应的要求。硫化物与芳烃化合物的C-S及C-C
学位
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油井采出液的低温流动特性大幅改善,高含水原油的集输温度可以低于原油凝点。为实现集输过程的节能降耗和优化运行,不加热集输工艺应运而生,但随之而来的凝油粘壁问题成为制约该工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而在油气水三相混输管路中,溶解气和高含水的双重作用,使得高含水溶气原油的流动规律更为复杂。为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集油温度,明确高含水溶气原油的低温流动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工
学位
报纸
学位
含蜡原油在低温时的流动性较差,且具有复杂的流变特性,给长距离管道输送带来能耗高、易凝管等一系列流动保障难题。工程上常通过添加降凝剂降低原油凝点,改善含蜡原油的低温流动性。近期研究表明,对析蜡点以下的含蜡原油施加高压电场处理,也可显著改善其低温流动性,但电场改性处理不改变原油的凝点。基于上述两种技术,项目组提出了电场-降凝剂综合处理的改性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电场-降凝
学位
长期在外界环境中使用,金属构件及设备易受无规律的反复载荷和腐蚀破坏,内部会产生交变应力导致其力学性能的退化,后续会出现宏观缺陷,对其可靠性与寿命造成影响,从而引发事故。故对于金属缺陷对磁路的影响规律的研究对金属损伤的检测有重要意义。如果处在磁路中的金属构件存在缺陷,会导致原本磁路发生畸变,使得缺陷处有磁感线溢出,而磁路的变化可由缺陷处漏磁场强度的变化来反映。所以通过研究缺陷的变化对漏磁场产生的影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