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太原县城,建成于明洪武八年(1375),曾为明、清、民国太原县治地600余年,县城在晋阳古城基址上建成,明清两代下辖百余村落,其西为包括蒙山、龙山等在内的太原西山带,境内有晋水、汾水流过,为该地提供了相对稳定的自然资源,从而使其民间信仰有相对稳定的特点,著名的晋祠便位于其境内,其边界与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小店区大致重合,该区域内有许多相关建筑遗存,非常适合进行区域信仰的相关研究。
本文即以原明清太原县城及周边村落(今晋源区与小店区)内的祠庙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地方志阅读及民俗学的田野考察的方法,对该区域内的祠庙建筑的种类与分布进行统计,总结出明清太原县的民间信仰圈的分布特点,对祠庙建筑的选址关系及其空间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民间信仰体系的构建及对城乡空间结构的影响,并对城乡结构的空间图示进行提炼。通过呈现围绕祠庙展开的各项信仰活动及社会生活,揭示迎神活动的内在联系与象征意义,纠正以往学术界关于晋祠“圣母出行”仪式是以单一的圣母崇拜为主导的认识误区。揭示明清太原县民间信仰体系是以太原县城龙天庙及晋祠为两个中心场所的模式构建,从而进一步揭示出太原县城作为明清县级地方文化信仰中心与地方的互动关系。最后在以明清时期为主线的时间段上,进行适当的延伸,尝试对太原县城地区的民间信仰体系从明清到近代的发展变迁进行梳理。
正文共计字数55,600余字,图片及图表64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