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4年Jefferson首先提出了侵袭性垂体腺瘤这一概念。所谓侵袭性垂体腺瘤指肿瘤生长突破包膜或侵犯邻近结构的垂体腺瘤。其生物学性质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多年临床实践提示仅凭影象学及术中所见不能证实肿瘤的侵袭性。探讨垂体瘤侵袭性生长的生物学机制,才有可能正确判断预后并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疗措施。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新生血管的生成是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前提。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uPAs(uPA、uPAR、PAI-1)作为重要的蛋白降解酶与肿瘤细胞的迁移、侵袭及肿瘤血管形成密切相关。目前uPAs系统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研究以及调控因素很少有报道。为了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及其抑制因子(PAI-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乙酰肝素酶(HPA)的表达和血管形成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本实验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uPA、PAI-1、bFGF的表达并进行微血管记数;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uPA、HPA的表达;通过半定量RT-PCR法分析uPA、HPA mRNA核酸水平转录情况。结果发现,侵袭组中uPA、PAI-1、bFGF和HPA的表达以及微血管记数均高于非侵袭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在国内首次证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uPAs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垂体腺瘤侵袭性、评估预后的生物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