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南方八省(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广西、广东)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斜跨地貌的三级阶梯,地势西高东低,包含青藏高原东部(川西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洞庭湖平原、两广丘陵多个一级地貌单元。由于地形复杂且季节性降水集中土壤水蚀作用强烈,土壤侵蚀已成为该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加之中国南方八省地处东亚喀斯特集中连片分布区的核心地带,喀斯特生态环境系统具有稳定性差、变异敏感度高、抗干扰能力弱、环境生态容量低的特征。此外,传统的降雨侵蚀力算法常把全年降雨都进行累计,但在实际的降雨过程中并不是每一场降雨都会产生土壤侵蚀,只有在降雨量达到一定阈值时土壤侵蚀才会发生,对降雨侵蚀力的高估造成土壤侵蚀的一次高估。由于喀斯特地区成土速率慢,成土量少,土层浅薄,以及基岩裸露的特征,喀斯特地区计算出来的侵蚀量往往高出其实际土壤存有量,因此,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侵蚀被二次高估。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土壤侵蚀算法的多次改进,通过更加精准高效的方式评估中国南方八省区的土壤侵蚀。得出以下结论:(1)在传统降雨侵蚀力算法中,喀斯特与非喀斯特不同岩性背景下的降雨侵蚀力的差异未被区分开;采用有效降雨侵蚀阈值法时,喀斯特区域的平均降雨侵蚀力仅为非喀斯特区域的59.91%,喀斯特与非喀斯特不同岩性对降水产生侵蚀地表径流的差异得到充分的体现。(2)相比于传统降雨侵蚀力算法,有效降雨侵蚀阈值算法对非喀斯特区域的平均降雨侵蚀力改进幅度为14.77%,对喀斯特区域的平均降雨侵蚀力改进幅度42.60%,对喀斯特区域的优化改进幅度远大于非喀斯特地区。(3)对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区域的降雨侵蚀进行的不同阈值优化改进能够剔除无效降水对土壤侵蚀估算的影响,成功解决因降雨侵蚀力高估而造成的土壤侵蚀高估问题。相比于未改的进算法,对降雨侵蚀力进行有效阈值算法改进后,研究区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降幅为40.15%,多年平均有效侵蚀面积降幅为3.89%,多年平均侵蚀模数降幅为40.41%。(4)允许流失量对土壤侵蚀的二次改进能够将理论侵蚀相对于实际土壤可流失量的高估部分有效剔除,实现由理论侵蚀量向真实可流失量的校正重估算。相比于降雨侵蚀力有效阈值改进算法,应用允许流失量对土壤侵蚀进行检验与校正后,研究区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降幅为18.95%,多年平均有效侵蚀面积降幅为22.87%,多年平均侵蚀模数降幅为19.01%。(5)在研究时段内(2000—2015),研究区总的侵蚀量在下降,有效侵蚀面积在减少,区域整体的平均侵蚀模数在降低,土壤侵蚀呈现出改善的趋势,但是在后期(2010—2015),土壤侵蚀强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6)土壤侵蚀等级的转移变化以高度侵蚀等级向低度侵蚀等级转移为主,由低侵蚀等级向高侵蚀等级转移为辅。侵蚀强度较弱的微度与轻度侵蚀等级在总面积与总侵蚀量中的比例皆呈上升趋势,侵蚀强度较高的强度及以上侵蚀等级在总面积与总侵蚀量中的比例皆呈明显的下降趋势。(7)在研究时段内研究区的平均风险指数及侵蚀危险区占总面积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研究区的土壤侵蚀状况在好转。就不同侵蚀风险等级来说,以极低和极高风险等级的占比较大,中度风险等级的占比较低,展现出中较低两边高的特征。(8)土壤侵蚀风险指数的空间分布受地形和岩性两大因素的影响较大。其中,土壤侵蚀风险指数的大小与地形起伏度呈正相关关系,既地形起伏越大侵蚀风险越高。不同岩性背景下,喀斯特区域整体的土壤侵蚀风险等级以中高等级为主,低风险等级的占比较少;非喀斯特区域的土壤侵蚀风险等级与土壤侵蚀强度在空间上的分布基本一致,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不同岩性背景下风化成土速率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