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视角下的城市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与空间管控研究

来源 :安徽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tenghua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温室效应”是当前时代的热点话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而发展“低碳城市”作为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一直备受研究学者们关注;自2003年英国提出的城市“低碳经济”理念,到如今“低碳城市”理念的推行,针对城市“碳排放”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而城市空间作为城市运行发展的载体,与碳排放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但目前缺少对于城市微观尺度上的碳排放研究,也难以系统的探索城市空间环境对于碳排放的影响作用。本文基于低碳城市相关研究成果,利用S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进行城市碳排放的空间模拟,并以合肥市主城区为例,构建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市碳排放评价模型,探索微观尺度下城市碳排放的时空分布,再通过城市空间环境的量化,分析城市空间环境与碳排放的空间关系,以期通过对城市空间环境建设的改善与管控,达到降低城市碳排放,改善人居环境的目的。研究结果主要有:(1)2015-2018年,合肥市碳排放量以1.87%左右的增长率保持增长,并且随着每年季节的改变,合肥市主城区碳排放呈现出夏季少、秋季多的季节性变化,平均变化率为3.2%;在月变化中,以4、8、11月为高碳排放期,其余月份碳排放量则较为多变。空间上,合肥市主城区碳排放表现出较高的空间自相关性(≥0.882),但相关性随时间推移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合肥市主城区碳排放总量以瑶海区、经开区、政务区最高,但并未出现极值;碳排放极值出现在蜀山区、滨湖区、包河区,但碳排放整体空间差异较大,总量未高于瑶海区、经开区、政务区;新站区、庐阳区则属于最低碳排放的区域。随时间的推移,合肥市碳排放整体趋势由城市“单峰”逐渐形成城市“双峰”的转变,滨湖新区逐渐成为城市二环线外另一个高碳排放区。(2)构建合肥市空间环境指标体系,从土地利用与土地容量的角度选取与城市碳排放相关的指标,探索合肥市主城区空间环境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选取的控制指标分别为用地属性、建筑密度、容积率、用地混合度、路网密度、POI分布密度、人口密度、绿地率、单车分布密度、公共交通站点分布密度,与城市碳排放进行的灰色关联系数分析,结果显示选取的指标与城市碳排放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其中以建筑密度的关联系数最高(0.8282),容积率与城市碳排放的关联度最低(0.6271);在此基础上将关联分析结果进行城市碳排放的指标预警分析,提出各控制指标在达到城市高碳排放状态时的“阈值”,并提出相关管控措施。(3)城市空间环境指标对碳排放起到直接或间接影响,除本身影响外,指标间的相互影响也会对城市空间结构、环境以及交通产生影响;综合分析空间环境控制指标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作用机制,提出减缓城市碳排放的空间管控措施:通过加强合肥市土地集约化,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并合理管控合肥市主城区空间紧凑度,走多核心城市发展模式;并构建5条主城区一级通风廊道与4条二级通风廊道,加强城市通风环境;同时推广城市绿色出行,针对各类绿色出行方式提出分区管控措施。图[29]表[13]参[117]
其他文献
冬冬是我班唯一父母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因此,对他,我特别关注。当他奶奶接送时,我有空总要多问问冬冬在家的情况。 一天,听说冬冬的爸爸、妈妈回来了,我便利用下班时间来到他
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中文简称慕课)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本文针对当前新兴的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研究了其优势及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所存在的缺陷,对高校
在这个讲求全球多元化构成并极具时代特色的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迎来了城市的变革。城市在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全球化的冲击之下,历经了几千年的地域性文化和精神文明却在逐渐消失,值得肯定的是,全球化的进程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在信息传递、经济来往、文化交流等各个方面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但在人们为了城市的发展而忙忙碌碌地工作的同时,却也渐渐忽略了对这个城市特有
<正> 大同盆地是山西省五大盆地中面积最大的盆地,总面积8700km~2,耕地面积36.7万ha。它不仅是国家在山西发展能源的重工业基地,也是粮、油、糖生产的主要基地。但由于该区域
有人说:命运太不公平,把你安排在幼儿的世界里。 你说:不,我喜欢这样的安排。 又有人说:幼儿园太不清静,那么多的孩子在制造吵翻世界的噪音。
近年来,大规模消费者群体权益损害事件频发,发生在广东的几起消费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的案例也使得消费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问题成为消费者保护法理论与实务关注的焦点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相关法律与司法解释等均未能就消费公益诉讼领域的惩罚性赔偿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学界对此问题也存在较大分歧。在此背景下,对消费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本文拟以“消费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