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原子掺杂多孔碳的可控构筑及其在电芬顿降解印染废水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2952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苯环类有机原料被广泛用于工业生产,促进工业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引发严重的水污染问题。针对有机污染物成分复杂、色度深、毒副作用高难降解的特点,科研工作者致力于开发快速、清洁、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电芬顿(Electro-Fenton,EF)技术作为最有效的高级氧化技术之一,通过两电子氧还原(2e--ORR)电催化反应产生强氧化性羟基自由基(·OH)广泛用于有机污染物降解。近年来,研究表明杂原子掺杂碳材料可以强化水体中机污染物的氧化降解,然而目前对用于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杂原子掺杂碳材料的调控机制缺乏深入的认识。本论文针对杂原子掺杂碳材料介导有机污染物氧化降解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构筑低成本、高活性/选择性的杂原子掺杂碳基催化剂,深入探究其对有机污染物氧化降解的机理。并尝试将合成的杂原子掺杂碳材料与摩擦纳米发电机(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TENG)结合,将环境中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用于驱动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处理,优化环境治理技术、实现能源高效利用。此外,通过构筑杂原子掺杂材料分别用于EF、燃料电池阴极ORR以及超级电容器领域,实现其资源化利用,进一步拓宽了其受用范围。论文的研究结果不仅为杂原子掺杂碳材料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对其在治废去污和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金钟根生物质前驱体,双功能盐(EDTA-2Na K和Na H2PO2·H2O)作为致孔剂和杂原子掺杂剂,借助双功能盐策略,合成N、P共掺杂多孔碳(MEP-X),用于EF降解污染物体系。所合成MEP-2杂原子掺杂碳材料具有较高比表面积,合适孔尺寸以及高活性N、P功能化基团,作为EF阴极材料促进O2还原生成H2O2,从而实现甲基黄(MY)和混合染料(Rh B、MG、MO和MB)的高效降解,降解率分别达到98.4%(60min)和98.6%(150 min),并具有良好重复使用性。(2)以杨絮为生物质前驱体,EDTA-2Na Zn和C6H12N4为双活化剂,通过吸附-热解策略制备了N、S共掺杂多孔碳材料(NSC-x),增加碳材料的活性位点并调控其孔结构。所合成NSC-5功能碳材料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多级孔结构和较高的杂原子含量。将NSC-5用于EF体系降解混合染料(MB、MO和MG),在68 min内,其降解率高达98.3%。通过资源化处理将废弃生物质转化成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功能碳材料,其构效关系表明活性硫(C-S-C和C-S)含量和降解效率呈现正相关,通过调节活性硫的含量可提高该功能碳材料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3)以六氯环三磷腈(HCCP)和双酚硫(BPS)为碳前驱体和N、P、S源,通过一步聚合反应,成功制备了N、P、S共掺杂多孔碳材料(NPS-x),并将其应用于EF降解污染物体系、燃料电池阴极ORR和超级电容器领域。所合成NPS-800功能碳材料具有高的比表面积、丰富的纳米孔和高活性N、P、S功能化基团,将其用于酸性EF降解体系,可使通入的O2发生2e--ORR生成高氧化性H2O2,降解混合染料(MB、MO、MG和Rh B),在150 min内降解率达到98.0%;NPS-800在碱性介质中可通过4e--ORR路径将O2高效还原成H2O,表现出了高的ORR催化活性。此外,在酸性和碱性介质下,NPS-800均展示出优异的电容性能。所合成功能碳材料具有电催化和储能方面多功能特性。(4)为进一步发挥杂原子掺杂碳材料的优势,同时克服传统EF对于化石燃料供能的依赖,我们使用TENG作为绿色可持续的供能装置,上述功能化碳材料作为阴极催化剂,构筑自驱动电芬顿降解体系。利用3D打印技术整合热塑性弹性体(TPE)和聚乳酸(PLA)的优点设计了兼具柔性和强机械性的滚动结构的摩擦纳米发电机(RRC-TENG),通过聚四氟乙烯薄膜和铝箔之间的接触分离模式来收集圆周运动的机械能,减小摩擦层的磨损和降低使用过程中的产热。当外界负载为1 MΩ时,其最大瞬时短路电流达到285μA,开路电压为500 V,转移的电荷量为1.32μC,功率密度为3.0 W m-2。本论文将设计的RRC-TENG和上述所制备的一系列杂原子掺杂碳基催化剂结合,构建自驱动EF体系,对各类废水均取得了较好的降解效果。此部分研究通过资源整合,优化环境治理技术,为自驱动处理有机污染物提供了可行方案。综上,本论文借助双功能盐、吸附-热解-掺杂以及原位掺杂等策略构筑了一系列杂原子掺杂碳材料,通过2e--ORR构建阴极EF降解体系,利用RRC-TENG供能,构建自驱动降解有机污染物体系,取得了良好性能。本论文通过电极材料改性和自驱动供能装置的研究工作为自驱动降解体系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近年来,二维材料因其不同于体块材料的独特性能和在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受到了大量关注。随着各种各样二维材料的出现,将不同的单层纳米片进行合理组合,成为突破单一材料应用限制,生产具有创新性能的新材料的通用策略。根据不同的组合方式,二维材料可以分层垂直堆叠形成范德瓦尔斯异质结,也可以在同一平面上并排无缝拼接形成平面异质结。范德瓦尔斯异质结不依赖于一对一的化学键,可以将各种单层材料的优势进行结合。与垂直异质结
学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具有清洁、高效、无污染等优点,被认为是替代化石能源、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首选。到目前为止,其阴极催化剂都使用Pt/C催化剂来催化电极上的反应,其中碳作为导电体,Pt颗粒作为催化剂。然而,Pt/C催化剂在阴极氧还原反应(ORR)中存在成本高、稳定性差、ORR动力学迟缓、易腐蚀和CO中毒等问题,抑制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自从2011年Ti3C2Tx(一种新型二维
学位
为深入研究双渐开线齿轮的动态性能,基于ADAMS建立了双渐开线齿轮虚拟样机,对比分析了同参数、同工况下双渐开线齿轮与普通渐开线齿轮转速波动、齿面接触力的变化规律,研究了齿腰分阶参数对双渐开线齿轮动态性能的影响,并将理论值与仿真值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双渐开线齿轮的动态性能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同参数、同工况的普通渐开线齿轮,与齿腰切向变位系数相比,齿腰高度系数对双渐开线齿轮
期刊
随着计算机的计算性能的提升,量子化学计算已被用于多个领域的研究,已成为研究物质光物理性质和光化学反应的有效方法。本论文采用理论方法对几个有机体系的分子结构和发光性质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体系中的激发态质子转移过程和荧光检测机理。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对具有两个不对称质子受体的HBT衍生物中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的方向性和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构参数、红外振动频率及RDG分析证实羟
学位
<正>生态文明,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不同于西方治理环境的新文明之路。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重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基于天人和谐自然观和系统辩证思维的中国智慧,走的是一条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的新环境治理之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中国环境治理之路,是一条绿色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共赢之路,是涉及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治理方式等的全方位的革命。早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就提出了生态文明发展
期刊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是同步实现污染物降解和产电两种效能的绿色水污染治理技术,但是现阶段MFC较低的功率输出以及较高的运行成本仍然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因此,围绕MFC产电性能提升以及推动MFC技术的实际应用成为MFC诸多研究的共性命题。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及产电机理的深入研究,光催化与MFC的耦合综合利用了二者的优势,促进了污染物的去除与同步产电的实现,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从3D石墨烯
学位
近年来,随着工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染料、抗生素等有机物所引起的水污染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挑战。具有高效、可循环利用、环境友好等优点的光催化技术在水处理领域表现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在众多催化剂中,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具有晶型种类多、毒性低、化学性质稳定、制备成本低等优点,成为光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目前报道的大量关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研究中,存在光生电荷复合率高、迁移速度慢以及太阳光利用率低等问题,
学位
含有九元环骨架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中,并拥有种类各异的生物活性。现阶段,关于九元环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缓慢,其合成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战。缺少高效的合成中环骨架的方法已成为中环化学发展的瓶颈。[5+4]环加成反应的出现,为九元环骨架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作为一种新颖的五元合成子,乙烯基碳酸亚乙酯从进入科学家视野的那一刻起,就引起了科研工作者极大的兴趣。我们课题组也在这股科研浪潮中发展了一种新的催
学位
为了探究乌江流域未来气温与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1961~2014年中国区域逐日气象格点数据,对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中SSPs情景(SSP1-1.9,SSP1-2.6,SSP4-3.4,SSP2-4.5,SSP4-6.0,SSP3-7.0,SSP5-8.5)齐全的全球气候模式(GCM)进行了降尺度与偏差订正,在评估气候模式对乌江流域气温、降水模拟能力的基础上,预估分析了近期
期刊
为了准确预估三峡库区未来的水文气象变化趋势,为库区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科学依据,借助12种CMIP6全球气候模式数据和多模式集合MME,采用平均值分析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泰勒图分析法和TS评分法,分别从季节月平均气温和降水、突变年份和综合模拟能力评估全球气候模式在万州段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在降水模拟结果方面,三峡工程蓄水前模式ACCESS-CM2的模拟效果较好,蓄水后MM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