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源于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而温室气体排放中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排放,所以我们认为通过减少与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来应对气候变暖是有其重要意义的。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并在2007年成为第一大排放国,所以如何妥善处理经济发展和能源保护的问题变得至关重要。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提出的“低碳经济”一词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低碳经济发展成为潮流,我国在《“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提出相比201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20年左右重化工业率先达峰,同时规定未来各地区、行业、部门对于任何发展指标的制定都要考虑碳排放的政策要求,这就意味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排放在中国已成为共识,同时也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本文就碳达峰国家的产业衍变过程作了比较分析,进而利用PDA因素分解模型,基于行业的角度分析了具体行业部门的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同时结合系统联立方程模型研究我国碳排放的发展趋势,进行我国碳排放的峰值模拟分析,最后基于实证分析讨论提出我国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为我国碳排放跨越峰值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选取英国、法国、日本、美国和丹麦五个国家分析碳达峰国家的产业结构衍变历程,结果发现五个国家的CO2排放强度在样本时间之前都已经达到峰值,1970年之后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CO2排放量、人均CO2排放量尚未达到峰值,说明CO2排放强度早于两个排放量之前达峰,根据数据统计分析,中国的CO2排放强度也符合这一条件,CO2排放量和人均CO2排放量都呈上升状态,而排放强度在1977年已经达峰,不过明显晚于其它样本国家;而对于CO2排放量和人均CO2排放量,中国和这五个碳达峰国家都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其中英国、日本、丹麦这两个排放量的达峰期限一致,而法国的达峰期限相距不远。达峰国家在1970年第三产业比重都已经居于第一,并在之后逐渐优化调整,第三产业继续迅速发展,成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主导力量,并在20世纪以后大力推行经济低碳发展,研发先进的低碳技术,高新技术企业获得了飞速发展,而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接近于1:1,碳排放保持缓慢的上升趋势,控制碳排放的发展有其必要性。(2)构建了23个行业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分解了潜在能源碳强度因素、能源结构因素、潜在能源强度因素、潜在GDP因素、碳排放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因素、能源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因素、GDP产出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等10个因素,结果发现潜在GDP因素是造成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甚至决定碳排放的变化方向,潜在碳强度因素由于煤炭的高排放特质也造成了碳排放的增加;潜在能源强度因素对于碳排放发挥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源结构因素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比较微弱,技术进步因素和技术效率因素的作用在不同行业中没有发挥一致的作用,GDP产出的技术进步因素一定程度上对碳排放发挥抑制作用。(3)面对CO2排放量的持续上升趋势,碳排放何时、如何达峰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第五章利用联立方程预测模型进行了碳排放的模拟预测分析,首先研究了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独立或互相作用对碳排放的实际影响作用,发现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技术效应三者间的共同博弈决定了碳排放变化的方向,其中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增加碳排放起抑制作用,根据模拟预测的结果,在碳排放达到峰值的时候,经济规模引起的碳排放增加值被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抑制作用所抵消,进而CO2排放量出现下降,在第四种模拟情况下,2030年CO2排放量为112亿吨,达到峰值。(4)根据以上分析讨论,针对研究内容提出我国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建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均衡关系,同时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并且注重提高我国整体的创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