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镇化进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一方面增加了对劳动力的不断需求,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很多空缺的岗位,另一方面,传统的农业经济并未给农民生活带来极大的改善,广大农民迫切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加之不少农村人口的土地被政府征收,农民失去了土地不得不选择进城打工,于是双重因素的刺激下,我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涌现了一股打工潮。打工潮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子女的抚养便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我国城市农村二元户籍结构的限制,及由户籍制相关的就业、医疗、养老、子女入学教育等社会保障福利制度的制约,再加上城市生活成本高,自身工资收入水平不高等诸多原因,不少农民工不得不选择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老家,由其他家人亲戚代为照顾,这就形成了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在自我意识方面、情绪方面、压力应对方面、亲子关系方面、人际关系方面、学业压力方面、社会适应方面等有着其独特的特点,由于社会上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的视角关注度不够、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学校教育观念的滞后以及社会伦理道德教育培养投入不足等一些外部的客观因素,加上自身易受不良诱惑影响的内在因素,造成了其道德认知模糊、道德情感冷漠、道德意志薄弱、道德行为失范等多方面的问题。自党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健全发展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以来,党和政府大力推行以人为本的城乡一体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其中,切实维护好农村留守人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基本权益,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所在,走协调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必然准则,也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道德问题,必须从道德建设共识、道德建设关怀与互动及道德建设环境的形成三个维度出发:首先,通过重塑农村留守儿童的价值观而形成观念共识,通过加强公共政策、资金投入的执行力形成制度共识;其次,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互动反馈机制,及注重家庭伦理关怀机制的塑造;最后优化农村文化环境,加强农村伦理道德文化建设,为培养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道德问题创造良好的道德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