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事件是人类最早认知的事件之一,对运动事件表达的习得研究是国内外语言学家及心理学家们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其中,大多数研究以母语为对象,探讨语言类型效应对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是否产生影响;在二语研究方面,尽管相关著述陆续面世,该领域仍备受忽视。而且,学习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习得二语的在线思维方式,已有研究不能得出一致结论。关于中国学生如何习得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情况,迄今为止,尚无相关论文发表。本研究以Talmy的运动事件类型框架及Slobin的语言与思维关系假说为理论基础。根据表征路径的不同方式,Talmy(2000)把语言划分为卫星框架语言(satellite- framed language)与动词框架语言(verb-framed language)两个主要类别。Slobin(2004)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均势框架语言(equipollently-framed language)类别,其路径与方式由相同的语法形式表示。语言与思维关系假说认为,每种语言都会提供特定的选项“训练”本族语者关注运动事件的特定细节,语言使用者在理解、表达信息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在线思维过程受母语语言类型特征的影响,且习得后很难重构。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不同水平的中国学生习得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特点以及汉语母语的在线思维方式如何影响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习得。主要问题有三:1.不同水平的中国学生如何习得英语运动事件表达?2.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差异在哪里?3.中国学生的母语在线思维方式如何影响英语运动事件表达习得?本研究采用诱发性口头叙述的方式,利用“青蛙故事”和相关动画片段分别收集英汉自我运动类及致使运动类事件的语料。三组不同语言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参加了本实验。此外,还收集了英语及汉语本族语者的语料,为英汉语运动事件表达的比较和研究奠定基础。所有的口语语料经过转写、校对、编码及分类,处理成可供分析的数据。基于对英汉自我运动及致使运动事件表达中相关数据的分析,本研究有如下主要发现:中国学生使用的方式及致使运动动词数量有限,多数属于表达基本层级范畴的动词。所产出的运动动词随语言水平的提高呈上升趋势。无论是在自我运动还是致使运动表达中,中国学生都能产出与英语本族语者类似数量的背景信息,但不同语言水平之间的变化呈非线形关系。中国学生更倾向使用事件的动态表达方式,并逐步开始习得英语中的事件合并方式,使用情况随语言水平的提高呈上升趋势。在物理场景描述层面,中国学生更关注运动事件发生的静态物理场景,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差异明显。中国学生的母语在线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迁移到目标语的运动事件表达之中,尤其体现在运动动词的使用及物理场景的描述方面。根据以上发现,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学生已经初步习得了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典型特征,但并不一定呈线性发展趋势。2.中国学生与英语本族语者在英语运动动词的使用及物理场景的描述方面差异显著,在其他层面差异不明显。3.中国学生在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某些方面呈现明显的母语语言类型特征,即母语在线思维方式影响中国学生习得英语运动事件表达,但影响没有预料的明显。本研究初步揭示了我国学生习得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特点,丰富了运动事件习得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填补了国内相关习得研究的空白,对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二语习得研究具有较重要的借鉴作用。本研究采用实证方法,揭示了现代汉语运动事件的类型归属,加深了对汉语运动事件的研究。同时,本研究结果表明,加强显性教学,提升学生对运动事件表达的注意度,可以促进运动事件表达的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