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观察定眩颗粒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风痰瘀阻证患者疗效;(2)探究定眩颗粒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风痰瘀阻证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变化的影响;(3)观察定眩颗粒对后循环缺血大鼠体重变化;(4)探讨定眩颗粒对后循环缺血大鼠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从而研究定眩颗粒改善后循环缺血的作用机理。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部分:纳入PCIV风痰瘀阻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口服定眩颗粒治疗,对照组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均治疗一周,于用药前及阳药一周后评定中医证候积分并测定患者血清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2)实验研究部分:选取40只健康SD大鼠,术前平衡训练达标后,随机选取10只大鼠,予暴露双侧椎动脉手术作为假手术组,余30只凝闭双侧椎动脉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中药组、西药组、模型组。中药组予定眩颗粒治疗,西药组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模型组、假手术组予生理盐水5ml/日灌胃,测定术前及术后1周每日体重,治疗一周后取大鼠血清,检测血清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1)临床研究部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布相仿,具有可比性。两组PCIV患者平均年龄70岁左右:对照组男性8例,女性22例,治疗组男性9例,女性21例,女性人数明显多于男性;入组患者中,既往有脑梗死、高血压病史者居多,冠心病次之,两组患者在合并疾病方面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组间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0.05)。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但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学指标:治疗前两组患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相似,不具统计学差异。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单胺类神经递质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NE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E、DA、5-HT含量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实验部分:体重比较:术前,各组大鼠体重两两相互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7天,假手术组、西药组及中药组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手术组大鼠(P<0.05),假手术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P<0.05)。西药组及中药组的大鼠体重相互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组内比较,手术组大鼠术后第7天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假手术组、西药组及中药组术后第7天较术前明显上升(P<0.05)。血清学指标:与手术组比较,假手术组、倍他司汀组及定眩颗粒组的血清学指标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定眩颗粒组与倍他司汀组相互比较,血清学指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定眩颗粒能明显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风痰瘀阻证患者证候、体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定眩颗粒对后循环缺血大鼠有明确治疗作用,能明显改善大鼠体重降低症状。(3)定眩颗粒治疗PCI与其降低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减少钙离子内流、降低体内自由基及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有关,为进有一步探究PCIV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