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产证券化是近几十年来世界金融领域的重大创新,由于其能够将资产负债表上的信贷资产表外化,从而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故被视为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并在一些国家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就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开展的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极大的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资产证券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在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置手段不能很好地满足快速、批量处置巨额不良资产的要求。寻求解决不良资产的途径是我国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利用证券化手段化解不良资产,对我国金融业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分散和降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改善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金融体系效率。本文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关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已有研究成果和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运用金融分析工具和SPSS分析软件对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运用多元回归模型、KMV模型等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进行估值分析和风险评价。本文首先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其次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涵义及相关理论入手,介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相关概念与基本原理。然后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状、成因及其可行性进行分析,进而论述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模式选择问题。接着更详细的分析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行机制及资产池的确定、SPV的设立等相关技术手段,由此提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整个流程设计。然后结合案例对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两个重点问题——定价问题和风险问题进行分析。最后,针对我国目前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情况,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模式与交易结构改进设计方案,另外,为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环境建设及资本市场建设。因此,对资产证券化理论研究分析和我国目前不良资产证券化实际案例的经验总结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九章,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第二章:资产证券化的涵义及相关理论。首先对不良资产和资产证券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基础包括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分析、资产重组原理、风险隔离原理和信用增级原理。第三章:现状及其可行性分析。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指出资产证券化是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有效方式,从宏观条件和微观需求及成本收益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进行详细地分析,并进行经济意义进行分析。第四章: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选择。本章先介绍了各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践发展,对国际上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模式进行比较。然后对不良资产证券化选择的条件进行分析,指出我国主要采用的模式。第五章: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行。本章主要包括资产证券化的运行机制以及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形式和运行机制。介绍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主要操作技术,包括资产池的确定、SPV的设立和基本交易结构。第六章: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定价模型及其应用。把多因素回归模型应用到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资产估值中,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第七章: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分析。首先分析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指出信用风险是重点防范的风险。然后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定价模型进行比较,运用KMV模型并结合案例对信用风险进行实证分析。第八章: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技术策略、制度建设、市场环境和风险防范等一系列问题。第九章:结论与展望。我们目前正在力求解决不良资产如何处置的问题,今后的工作重点要转到如何防范的问题上来,力求通过有关机制的建立与措施的落实,使境内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能将不良资产率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内涵、现状及其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各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模式指出我国的模式选择,结合案例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行机制进行详细论述,希望能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参考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