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体现。由于资本的大量聚集、劳动力资源充足、出口的大力推动,工业在早期实现高速增长,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枯竭,工业发展的优势逐渐消失,经济增长进入调整阶段。在中等收入阶段和人口态势发生重大转变的背景下,生产率的提升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对生产率行业与地区分布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了解工业发展现状和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30个省市23个细分工业行业的统计数据,运用索洛残差方法,对各省市23个工业大类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资本生产率以及劳动生产率进行了测算,以辽宁省为典型案例分析工业大类行业之间的要素生产率差异与增长趋势以及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在此基础上对重点产能过剩行业比较分析,并通过行业加权计算各省市综合生产率,根据测算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工业在行业以及区域间都存在生产率差异:在行业角度来看,重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劳动边际生产率要高于轻工业,而资本边际生产率要低于轻工业,高技术产业未形成技术密集型产业优势,投资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有负相关关系;在地区角度来看:在产能过剩行业的对比分析中,黑吉辽所在东北地区特征明显,拥有较低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值以及增长率,但是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以及资本贡献率普遍高于平均水平,劳动贡献率则偏低。从整个工业行业角度分析发现,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资本生产率以及劳动生产率要高于东北、中部与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部分省份较高,所以东北、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较高,但要素生产率整体并不能形成向东部地区的收敛。因此工业需要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并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以缩小地区差异。最后对我国30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并按地区分样本回归以及按轻重工业分类回归。发现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和市场化程度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研发投入强度与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外商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没有促进作用,反而有阻碍作用。政府干预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在地区间以及轻重工业间的作用存在不同。对此,本文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法治化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加强绿色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建设;加强提高人力资本的素质,加强教育培训,改善劳动力结构;加强科研投入的使用效率,提高科研转化率;合理利用外商投资,发挥外商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提升市场化水平,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地区与行业差异;主要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地区合作与工业发展。与以往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相比,本论文的研究有以下几点创新之处:(1)本文采用索洛残差法对各省细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资本生产率以及劳动生产率进行研究,计算各要素的贡献率,并将行业按照行业性质分为重工业与轻工业,以辽宁省为例在行业层面分析比较,还通过个别产能过剩行业对比以及行业加权方法在省份层面测算分析,包含区域以及产业层面两方面分析,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2)本文在借鉴以往的文献研究基础上,构建营商环境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合成营商环境指数,用以衡量各地区的营商环境,并比较系统的将营商环境、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强度、市场化水平、外商直接投资、政府干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一系列产业外部环境因素对全部省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全部行业、重工业、轻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样本的实证揭示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特征。(3)在研究时点与研究样本上,本文选择1999-2014年的30个省市23个工业细分行业数据作为样本来研究我国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时间跨越2008年并接近现在时点,能够揭露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阶段的特点以及现阶段经济的走势,对于研究我国工业在新阶段的发展动向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