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北部地区是我国早熟大豆主产区之一,常年播种面积在800万亩以上,种植模式主要有“大垄窄行密植”、“小垄窄行密植”、“垄上三行窄沟密植”、“垄三栽培”、“平作栽培”、“撒播”等。该地区耕地面积较大,劳动力成本高,需要化学防除与机械作业相结合,才能有效控制杂草、发挥每个栽培模式的增产增收作用。抗草甘膦大豆新品种的培育,为大豆田间杂草的防除提供了便利,为合理密植提供了重要保障,可使大豆在田间分布更加均匀,光能利用率提高,单产增加,为实现轮作倒茬提供有利条件。本论文以抗草甘膦大豆品种中作888为材料,分别进行了垄上两行(垄三)、垄上三行、大垄窄行密植密、小垄窄行密植、平作窄行密植(15cm)、平作窄行密植(30cm)、平作撒播、垄作撒播等8种栽培模式试验,在大豆第二复叶期,以推荐剂量(40%农达200ml/667m2)有效防除绝大多数杂草的基础上,探究以上各栽培模式对抗草甘膦大豆的农艺性状、生育期、产量构成因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当地生产提供合理的栽培技术模式。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出苗率有一定影响。垄作撒播出苗率最低,为61.0%;平作撒播出苗率为71.3%,其余播种方式均达到96%以上。撒播种子覆土深浅不一致导致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不同,使种子吸水膨胀所需时间不同,出苗不整齐、不均匀,缺苗断条现象严重。其它模式种子在土壤中分布均匀,覆土深度一致,出苗整齐,均匀。2.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出苗、开花、成熟均有一定影响。其中小垄窄行密植、垄上三行、垄上两行(垄三)3种栽培模式播种至出苗天数为17天,大垄窄行密植、平作出苗天数为18天,撒播出苗天数为19天。出苗至初花期的日数也有区别,小垄窄行密植、垄上三行、垄上两行(垄三)3种栽培模式为27天,其它播种方式在27.3-28天之间。出苗至生理成熟期的日数亦不相同,小垄窄行密植、垄上三行、垄上两行(垄三)等3种栽培模式所需天数为105天,垄作撒播时间最长,达到108天。垄作对缩短大豆生育进程有一定促进作用,可能与垄作有利于提高地温相关。3.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均有较大影响。平作窄行密植(30cm)大豆株高最高,为87.3cm;垄作撒播株高最低,为74.2cm。底荚高度随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垄作撒播大豆底荚高度最低,为14.9cm;平作窄行密植(30cm)底荚高度最高,为21.7cm。节间长度有随密度增加呈增长趋势。茎粗随密度增加减小。不同栽培模式间大豆单株无效荚数差异显著,平作(30cm)无效结荚数最多,为2.2个;平作撒播最少,为0.4个。垄上两行(垄三)栽培模式大豆有效荚数与平作差异极显著(P<0.01);大垄窄行密植、小垄窄行密植、垄上三行、垄上两行(垄三)等4种栽培模式大豆有效荚数与其它播种方式差异显著(P<0.05);垄上两行(垄三)单株有效荚数最多为19.0个,平作(30cm)单株有效荚数最低为16.7个。大垄窄行密植、垄上三行的单株粒数与其它栽培方式之间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大垄窄行密植、垄上三行与其他栽培方式之间大豆百粒重差异极显著(P<0.01)。4.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及经济效益有明显差异。大垄窄行密植、小垄窄行密植与其他播种方式产量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大垄窄行密植产量最高,为206.4kg/667m2,效益最大,达559.44元/667m2;小垄窄行密植单产为205.7kg/667m2,效益为557.22元/667m2,居第二位。试验表明,在内蒙古北部地区,适宜抗草甘膦大豆中作888的栽培模式为大垄窄行密植及小垄窄行密植,其次为垄上三行窄沟密植及垄上两行(垄三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