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些年来,随着引起脊柱感染的高危因素不断增多,它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高。目前针对脊柱感染的治疗,由于其具有病变部位特殊、并发症多及复发率高等特点,对骨科医师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我院通过对术前、术后临床评价指标的观察来探讨采用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脊柱内固定联合万古霉素骨水泥植入术的临床疗效,从而为治疗脊柱感染带来新的理念及思路。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于我院脊柱外科病房,诊断为脊柱感染患者15例。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45岁-77岁,平均59.8岁±9.80岁。回顾性分析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6例有腰背部疼痛,9例伴有神经根症状,1例有下肢截瘫症状;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发热(37.1-39度),对于超过38度者,行血培养检查;12例白细胞计数升高,13例红细胞沉降率增快,13例C反应蛋白升高;1例怀疑布鲁氏杆菌感染,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ose bengal plate agglutination test,RBPT)阳性;所有患者均行X线、三维CT重建及MRI检查,其中8例有椎体骨质有明显破坏,2例有椎管内硬膜外脓肿形成,1例有椎旁和(或)腰大肌脓肿形成;病变部位:胸椎2例,腰椎13例。15例患者均行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万古霉素骨水泥的治疗。通过观察术前与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以及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实验室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检测指标作为临床评价标准。结果:15例经后路脊柱内固定联合万古霉素骨水泥的治疗病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12-15个月)。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症状逐渐缓解。VAS评分术后3个月(2.13±0.64)分、6个月(0.87±0.64)分、12个月(0.60±0.63)分,均较术前(5.40±1.35)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分级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各时间点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CRP、ESR术后10天、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较,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有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期内均无内置物松动、移位等情况发生。无感染复发及疼痛加重。植骨融合时间7~11个月,平均8.3个月。结论:采用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脊柱内固定联合万古霉素骨水泥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清除感染病灶、重建脊柱稳定性、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同时缩短了卧床时间;此外,万古霉素骨水泥的置入,不仅提高了一期后路内固定术的成功率,而且还减少了全身静脉应用抗生素的时间,避免了患者因长期应用静脉抗生素带来的全身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