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作为基础产业,农业的稳步发展,有力的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农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日益加深。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给予了中国7亿农民一个改善生活的机会。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中国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中国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农产品对外贸易上。当今世界,农产品贸易市场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竞争日趋激烈,产品结构和贸易区域结构都在逐步调整,农产品的地理流向也日益分散。首先,区域内农产品贸易已经成为世界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形式;其次,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各区域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流向有所改变,呈现较为明显的出口市场分散化趋势;另外,各主要区域的区域内农产品贸易占其农产品贸易总额的比重有所增加。独联体、北非、中东等非传统农业出口国在各区域进口中所占比列有显著增加,在这种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中,中国如何扩大贸易规模、改善产品结构、分散产品去向、分享贸易利益,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论文首先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概念以及贸易结构与流向的内涵做了界定,这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其次对中国农产品的整体结构以及出口、进口结构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出口结构看,水产品是目前中国最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贸易额增长显著。与此相反,谷物是目前最不具有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贸易额显著下降。从进口结构看,最突出的特征是大豆等油料作物,受国内需求影响进口额逐年大幅增加,2008年创历史新高。总之,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总体上持续快速增长,贸易总额增长迅速,但出口规模增长速度低于进口规模增长速度,贸易持续逆差。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农产品产品结构以及贸易流向做了定性分析。从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地理方向上看,亚洲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市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贸易比重虽然有所降低,但亚洲目前仍然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亚洲的韩国、日本以及北美洲的美国,则是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除此之外,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规模普遍较小。说明当前中国农产品贸易流向高度集中,不利于分散贸易风险。之后,本文利用定量分析法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流向进行了实证分析。一方面,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国2000-2007年主要出口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指数进行测算分析,指出中国不同种类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明显差异,且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首先,蔬菜、水果和水产品是中国最具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其中蔬菜的比较优势自中国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竞争力明显增强。谷物一直是中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大豆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贸易额无明显变化,但小麦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竞争力显著下降。其次,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农产品之间的差距显著扩大。说明中国农产品出口进一步集中于少数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方面,将贸易分散度指数,扩展为市场分散度指数,对中国2000-2009年分洲际出口市场的分散度进行了测算与分析。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通过测算发现,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不仅地区集中,而且不同地区内部集中于少数国家。2000年以来,在中国的出口市场中,亚洲的市场分散度指数极低,说明亚洲市场的市场集中度较高,但从历年变化看,亚洲的市场分散度指数呈缓慢下降趋势,说明中国在亚洲市场的出口趋于分散。另外,亚洲市场与非洲市场的分散度指数反差强烈,说明一直以来,与亚洲地区相比,中国对非洲市场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非洲是个人口众多,土地稀少的地区,海产品丰富,但粮食极度缺乏。中国近年来主要向非洲地区出口粮食产品,虽然贸易额逐年增加,但通过市场分散度指数测算发现,中国在非洲市场的出口高度集中于非洲少数国家。
最后,鉴于中国农产品贸易产品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规模持续扩大以及中国出口过度集中与少数国家和地区的现状,在对影响中国农产品贸易产品结构与贸易流向因素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优化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散农产品贸易流向的思路与建议:第一,降低初级农产品出口比重,提高农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第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扩大农产品出口。第三,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改善农产品出口结构。第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第五,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合作。第六,改变散漫的农业经营制度,培育农产品收购与销售主体。
本研究在查阅大量贸易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比较分析法、图形分析法、计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期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