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内蒙古的实践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xi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是什么,民族地区高校激发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是什么?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区域实践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思考。然层层剥笋地理论追问和现实考量,究其根源则不难发现,其众多的内外因素中,科技创新,特别是高校科技创新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之一。高校科技创新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这既有世界发达国家高校科技创新激发产业升级的先行案例,也有中国高校科技创新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土实践的成功示范,还有民族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助力经济转型的地区特殊性、差异性及其独特的使命担当。
  民族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并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书斋式构想,而是民族经济学在民族地区实践后进行一般性理论总结的新的洞见,更内涵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个必然的历史逻辑。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述,并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①这就要求经济工作的重点必须转向高质量发展。而这一转型的关键抓手在哪里?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种对创新的定位和定向是十八大报告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延展和深入。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系又分为要素和动力两个层面:一者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在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支撑下的发展方式才是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发展;二者科技创新已成为当代人类社会进步的活力源泉,成为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聚焦的重点,成为带动全球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而历史文化的传承逻辑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要求,使得作为知识、信息和人才之富集的高等学校成为国家或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场域。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在促进科技与教育结合、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内蒙古自治区进入21世纪以来,凭借资源禀赋,“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经济增速最快的省区,实现了边疆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①但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目标要求不能走过去资源简单开采的高增长老路,必须突破思想观念和发展思路上的路径依赖,由“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就要求充分认知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换位思考,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必须发挥其人才、学科、资源方面的优势,在推动“创新驱动”中发挥作用,主动承担起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而经济高质量发展又会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产生重要作用,从而影响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本文立足内蒙古地区具体社会实践,论证了高校科技创新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和模式转型意义,着重从以下七个方面展开相关研究:一是对研究问题所涉及范畴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学术厘定,并进一步挖掘其理论基础;二是探究了高校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分析其相互关系的运行机理、耦合机理和互动关系,进一步考察了高校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实践,并总结其经验教训和启示;三是聚焦内蒙古地区,分析研究了本地区科技创新,特别是高校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现状;四是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内蒙古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以及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五是深刻反思制约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科技创新的因素,诸如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创新乏力、协调不畅等;六是总结对该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推进,结合内蒙古实际,系统提出了内蒙古高校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如思想上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理念、实践中加强投入保障、制度上的合理构建和路径上的多主体协同创新等;七是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概括和研究展望,并指出民族地区高校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开放性命题,今后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更好地推进对该问题的解决。
  本文对于高校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研究,并总结其实践和启示。特别是以内蒙古为例,聚焦民族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展开系统研究,分析了内蒙古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现状、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其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理念研究上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其对策研究也有较强的实践运用价值。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韩(军)李(华平)之争热闹上演,围观者众多。这原本是一次学术之争,最终演变为人身攻击,令人啼笑皆非。而众多语文教师只看热闹,却不知这场争论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这场争论源起于李华平教授的《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以下简称《迷失》)一文,这是一篇批判韩军老师的《背影》教学及一批教学偏离语文正道、失却语文味道的全国名师们的文章。认真研读《迷失》一文,能
期刊
油茶树作为传统木本植物,因其食用价值高,应用广泛,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之一。油茶产业复兴所面临的问题,通常被认为品种不够优良,生产技术落后及资本不足等因素导致。长期以来,尽管油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但油茶产业未得到良好的发展。武陵山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地形区,其特征为土壤层薄,地表蓄水能力不强,抗寒能力低,土壤肥力低,其生态环境呈相对脆弱性,对外部变化的反应敏感性强,程度高,但是茶油种植正好可以适应此类生态环境。
  明清以来,油茶在武陵山区大量种植,成为民间百姓的主要食用油与经济作物,油
苗族童帽是苗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艺术造型、丰富的图案纹样和深刻的文化寓意使其在苗族服饰艺术中占据独特的位置,湘西凤凰苗族童帽在其实用价值的基础上包涵了极大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是研究苗族文化的重要依据。随着时代快速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湘西凤凰苗族童帽正快速的消失于我们的视线里,因其使用主体的特殊性,童帽作为苗族母亲或家庭长辈赠予孩子的礼物曾见证了一代代苗族人成长的命运之路,带领我们追溯苗族人民历史的踪迹与文化的根源,在童帽礼物的交换活动中映衬出了当下湘西凤凰苗族社会的结构。
县域教育是指在我国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基于县级行政区划的教育政策、教育发展、教育实践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教育现象的总和。它由国家整体的教育方针政策主导,又受到县级教育管理的直接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县域教育的发展呈现出特色化、多元化的特征。浙江省宁海县在县域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了诸多具有代表性的特点,本文尝试以其为例,以哲学思维来探讨县域教育发展的一些
期刊
2013年两会期间,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表示:“教育发展主要矛盾转化了,主要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怎么样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就是办很多的好学校……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是今后教育发展的一个时代任务。”[1]钟教授的建议引发了学界对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探索。  一、有关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理论  (一)优质教育资源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是指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性本质需求”这一教育理念支撑下的
期刊
【背景聚焦】 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成立于2013年9月,是以研究与开发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推动慕课在各领域高质量地得到实施的学术性组织。中心目前下设了基础教育慕课研究所、教师教育慕课研究所与协作协调部,并联合我国清华大学附中等知名高中、初中与小学,分别组建了C20慕课联盟(高中)、C20慕课联盟(初中)与C20慕课联盟(小学)。这些C20联盟,专注于开发基础教育阶段各
期刊
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其复杂性也是国家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难点所在。在原有城乡二元体制所遗留下来的城乡社会差距不断增大的过程中,民族地区的村寨因自身基础薄弱以及村治主体的不明确,民族乡村社会发展缺乏足够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支撑。为加快解决民族地区贫困村庄的脱贫需求问题,国家适时地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以向贫困村庄分配与输送扶贫资源。但受制于中国传统的科层体制,项目制下的扶贫行动难以渗透到农村基层;同时在市场影响下,产业扶贫项目以及各项扶贫资金难以辐射众多偏远的民族村寨
民族杂居区作为国家重点关注扶持的特殊区域,从传统农村社会转型过渡到现代工业城镇社会过程中,其结构转化、人口迁徙和文化变迁,反映出国家整体性社会与多民族区域性社会的互动,凸显了当代中国民族与民族区域发展的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本文是一项有关于多民族杂居地区文化融合的民族学研究,立足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边城茶洞镇的实地调查情况,采用田野调查、历史文献、比较研究的方法对该区域进行个案研究,主要从共时与历时两个层面进行论述。一方面,从共时性层面来探讨汉族、苗族和土家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问题和文化互动关系,另
“油茶饮品”是云贵高原东南缘“新月形”地带多个民族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事项。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文献梳理发现,以往对油茶饮品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油茶饮品为媒介,对单一民族文化展开全方位的探讨;二是对食物的获取、生产和消费进行解析,探寻油茶饮食文化的起源、礼俗和流变;三是探讨油茶饮品在社会、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功能,以及对不同民族间油茶饮品的加工进行比较分析。遗憾的是,相关研究并未对各民族油茶饮品烹制方法等要素为何会趋同而展开深入的探讨,即对油茶饮品并非单一民族的文化专利做出解释;亦未对油茶饮品形
从古至今,藏族的丧葬习俗呈现出形式各异、内涵丰富的面貌。纵观藏族社会历史进程,从史前时期的最初土葬到苯教文化时期土葬风靡藏区,再到佛教传入藏区后天葬、火葬、塔葬等的风行,藏族丧葬习俗不仅始终贯穿于藏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造就了藏族丧葬习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首先,本文从藏族丧葬习俗的产生及其历史沿革展开,对藏族丧葬习俗产生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面貌进行分析,并简要介绍藏族史前时期、苯教文化时期、藏传佛教文化时期的主要丧葬习俗。认为藏族丧葬作为一种民俗仪礼形式的习俗,它的产生与传承不是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