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与翻转课堂:数字化时代教学模式的变革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dongb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聚焦】 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成立于2013年9月,是以研究与开发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推动慕课在各领域高质量地得到实施的学术性组织。中心目前下设了基础教育慕课研究所、教师教育慕课研究所与协作协调部,并联合我国清华大学附中等知名高中、初中与小学,分别组建了C20慕课联盟(高中)、C20慕课联盟(初中)与C20慕课联盟(小学)。这些C20联盟,专注于开发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学微视频,推动了全国各地“慕课”的建设。C20联盟还积极探索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借助于最新数字化手段的,个别化、自主性与互动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革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和自由,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
  陈玉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院长,慕课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五、第六届国家督学,全国教育干部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在教育科研方面,陈教授著有《教育评估的理论和技术》《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现代教育管理技术》《教育评价学》与《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等十余部专著,公开发表论文百余篇。
  记 者 陈教授,您好!我们知道,慕课起于大学校园。您曾说,慕课的到来是一场教育革命。作为中国最先引入慕课理念,筹建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建立C20慕课联盟的第一人,请谈谈将幕课引入中小学教育的初衷,为何认为其能掀起教育变革的新浪潮?
  陈玉琨 慕课出现已有一段时间了,在2011年开始风行,2012年被纽约时报誉为世界“慕课元年”,其在中国的引入和发展则是在2013年,以上海交通大学率先加入全球最大慕课平台为标志。时至今日,我认为慕课带来的是一场超时空的变革。我也曾把慕课称之为“继班级授课制以后最大的一次革命”,不仅因为它使教育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也因为它使得优势教育资源实现了全球和全民的共享。我们知道,在基础教育,慕课的核心概念是“微视频、小测验、在线互动”,这也是其广受中小学学习者欢迎的理由:容易获得,容易学懂。与以往动辄四五十分钟、没有激励机制、没有互动交流的在线课程不同,慕课平台上都是“微课”,一般时间持续在10分钟左右,甚至更短,正是中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段;慕课借助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在课程与课程之间设置了许多进阶式小问题、小测验,学生只有全部答对才能继续听课;学生如果有疑问,也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无论是同步还是异步,最终会有来自教师或学习伙伴的解答。这些都是慕课能得到关注并引入到基础教育的前提。
  记 者 据报道,在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大学已经开始放弃慕课,甚至有人提出了“反慕课”的概念,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陈玉琨 作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有着众多的类型。其在高等教育与在基础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异,即使在高等教育内,也有诸多的流派。
  所谓“反慕课(Anti-MOOC)”则是奥德丽·沃特斯在2013年提出来的。不过令人意外的是,著名的慕课(MOOC)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学者乔治·西蒙甚至说:“如果2012是慕课元年,2013将成为反转慕课之年”。为什么乔治·西蒙的看法会突然发生变化?事实上,乔治·西蒙是著名的联通主义的倡导者。他在《联通主义:数字化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一文中系统提出了联通主义的思想,指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他认为:“技术已经重组了我们的生活交流与学习方式。正规教育不再构成我们学习的主体,非正规学习成为我们学习的重要部分。”在乔治·西蒙看来,目前的慕课模式已经远离连通主义教学理念,并没有体现他所倡导的开放、连通的概念,对此,他十分不满,由此就提出“翻转慕课”的想法。
  讲到这一问题,我们还必须提到另外一个概念:“私博课”。所谓“私博课(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简称SPOC)”。其中“Small”是指学生规模小,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Private”原意为“私人的”,这里指为特定对象定制的,因而,它对学生入学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只有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进来。私博课其本质是一种“小众在线课”。
  应当说,除慕课外,无论反慕课还是私博课都是出现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概念。不过由于教育的相通性,深入地理解反慕课与小众在线课对我们尽可能地减少在慕课建设过程中的失误有很大帮助。
  如前所述,最早提出反慕课的正是慕课的创始人之一乔治·西蒙。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段时间内,大量在线课程打着慕课的名义,仍然以很传统的方式进行着教学。为此,乔治·西蒙大为失望就不难理解了。在他那里,所谓“反慕课”就是希望慕课能重新回到联通主义的模式上来,任何过度的解读都是不恰当的。
  在高等教育慕课推行的前几年,虽然一门课程注册人数多,点击率高,但最终能够通过课程的人数却不多,一般约在3%~4%之间。这是一些名牌大学推出设置学生限制性准入条件的、小众在线课程的重要原因。无疑,它对维护大学的声望是有一定意义的。
  的确,哈佛大学等名校的上述举动很容易让人以为“慕课”已经过时,国内也有媒体发表“美国在抛弃‘慕课’,中国却趋之若鹜”的言论。但是,哈佛大学在线教育学术委员会主席罗伯特·卢教授指出,哈佛不是在抛弃慕课。他将哈佛的课程比作俄罗斯套娃,既可以面向全球的巨量学习者,比如慕课,也可以提供给规模小些的受众,比如私博课,甚至是人数更少的、面向大学校园内的学生课程。
  事实上,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包括在线教育在内的人才培养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如果认为一种模式可以包打天下,那肯定是要出问题的。各种模式并存,以多样化的形式满足社会与各类不同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教育才能拥有更大的价值。
  记 者 您认为,慕课在中小学要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陈玉琨 慕课能否成功地运用到中小学教育中,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但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优秀的微视频为什么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为:微视频是集视频与音频于一体、图文结合的学习资源。它对大脑提供的是多样化刺激。
  中外教育在推行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都发现,一些患有智能障碍的、自闭的、多动症的小孩,在微视频的刺激下,有相当比例的孩子有了良好的表现。看来,这并非是偶然的。美国有位教授做过一个叫“割裂脑”的实验,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人的左脑是理解语言的中枢,主要完成语言、分析、逻辑、代数的思考、认识和行为。右脑则负责可视的、综合的、几何的、绘画的思考、认识与行为。观赏绘画、欣赏音乐、凭直觉观察事物、纵览全局这都是右脑的功能。由于微视频具有充分调动学生大脑全部功能的作用,因而,它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就会有很大帮助。
  当然,由于大脑全部的功能都得到了开发,学生学习效率提升了,但学生长时间地观看也会感到很累。所以,我们要求微视频一定要在“微”上下功夫,一个微视频大约在5~7分钟,不超过10分钟。
  此外,慕课的另一个魅力在于——人性化,这种人性化表现在:学生在家学习时,可以完全自主地、按照自己的节奏、以一种比较放松的心态去学习。学生在已经掌握知识点的情况下,实现课堂学习的真正翻转。
  我预感到,慕课的到来将为中国基础教育带来很大的变化。首先,它能使学生远离家教。有了慕课,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请家教的意义就不大了。如果我们的慕课做好了,学生只需要坐在家里,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能及时解决问题,而且慕课平台上的课都是免费的,是由优质学校的优秀教师传授,师资是有保障的。其次是能促进教育的均衡和公平。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环是教师流动,但是教师流动不是简单的事,涉及到方方面面。而通过慕课,优秀课程资源由学生自主选择,这就使得优质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教育均衡成为了一个自然的选择过程,并不依靠行政强制。最为重要的是慕课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通过“翻转课堂”、先学后教,将学生在线学习与学校学习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提升教学的效益。
  记 者 在您的阐述中,提到了继“慕课”概念后的另两个关键概念,“微课程”与“翻转课堂”。我们编辑部也经常收到很多一线教师的来信,咨询有关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的关联,您能否为我们做个解释?
  陈玉琨 好的。总结起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慕课:大规模的、在线开放性课程。这种课程可以是大型的学术讲座,比如,美国耶鲁大学的“死亡哲学”,也可以是由可汗学院创造的教学微视频。微课是一种微型的课程,一般包含了微视频、作业和在线互动。有些教师常常将教学的微视频当作微课,这是不对的。微课包含了课程的要素,诸如内容、互动、作业以及测试。把微课放在网上,那就成了以微课为载体的慕课。当然,有些教师自编微课,只供自己教学使用,那就与慕课无关了。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微视频并不就是微课,微视频只是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当前,我们探讨与研究的“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实践。它借助微课带动课堂翻转,实现从“依教而学”向“先学后教”的转变。“翻转课堂”其实早已有之,其之所以没有迅速传播开来,一个主要障碍是学生课下可以利用的视频资源不够丰富。而随着我们的慕课网络开放课程和可汗学院微视频的兴起和走红,中小学将再次掀起“翻转课堂”教育变革的浪潮。
  记 者 关于微课程的运用和开发,慕课中心有比较成熟的指导意见和评价体系。那么,微课程中的微视频应该怎样制作,如何对其进行评价?
  陈玉琨 关于微视频的制作,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其并不是让教师按传统教学经验、根据教材要求逐个讲解知识点,而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科自身逻辑构成知识图谱,厘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确定与分解教学目标,利用数字技术对知识点进行最优化呈现。除此之外,在微视频的制作过程中,教师还要研究如何形象生动地表达以吸引学生的视线,如何设计科学的进阶练习以确保教学的有效,如何利用网络的特性实现教学互动……而这些,都是当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的问题。其次,微视频以知识点为基础进行编制,时间通常控制在10分钟左右,视频中不出现教师形象,更突出学生的学。因此,教师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除了考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把知识点讲清楚,还要考虑怎么把课讲得生动,所以教学语言要有亲和力和幽默感,而不是一本正经的“老师腔”。最后需要提出的是,教师制作微视频,现在技术层面是没有问题的,关键还是理念的转变。这个转变很难,必定需要一个过程。在微视频的制作者中,有的教师按照传统教学方式,把整张PPT课件放进视频,这并不妥当,因为课件演示节奏太快,不能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此外,微视频在版面设计、声音处理等呈现细节上,教师也都要花心思、动脑筋,这样才能吸引学生。
  关于对微视频的评价,我校国际慕课研究中心有关于微视频全国中小学教师/全国高等院校师范生的大奖赛,现在正在进行第二届的比赛。通过微视频比赛,我们评选出优秀参赛视频并上传到慕课中心平台作为慕课资源,并向社会免费开放。
  这些微视频既然是为学生开发的,就要让学生在评奖中有他们的发言权。我们正在举行的第二届微视频大奖赛,计划让学生“用眼睛和耳朵投票”,自己评选出心目中的优秀视频。借助慕课平台,以竞争上线的方式让好的课程留下来。而且这个平台是公平客观的,能把全国的教师都调动起来,即使是普通学校的普通教师,也可能在慕课上获得影响,得到学生的认可。
  记 者 慕课的产生是基于美国的文化背景、美国人的价值观,发展于高校。我们本土化慕课绝不能简单照搬,必定存在一个消化和探索的过程。对此,您有何考虑?
  陈玉琨 对于这个问题,我需要做些特别的说明。作为“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多年来已经做过大量的探索,比如南京东庐中学的讲学稿与前一阶段在不少学校采用的导学案,都是一些成功的案例。微视频之所以出现在美国,而导学案产生于中国的农村,实在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条件的不同,我国中小学教师是充满智慧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技术条件的改善,这一问题有望很快得到解决。   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上的探索已经有了不少令人鼓舞的成果,相信以后会有更大的进展。
  为推动我国中小学“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也准备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协助有关学校把这一改革做得更好。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途径。第一个途径就是设置进阶作业和小测验。学生在慕课平台上完成的主客观作业,教师收集信息后,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反馈到实体课堂上。有大数据和云平台的支撑,教师可以轻松地看出每个学生在某个知识单元停留了多长时间,在哪里停留,反复回看了几遍,回答对了几题……也知道学生在哪方面学习有困难,并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从而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因此,我们无需担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自控力差这些问题。通过技术手段,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第二个途径就是动员师范生做后台志愿者服务。除了技术支撑,完善的后台教师服务系统可能意义更大。我们的创新之处恰恰在此:华东师范大学除了安排教师进行后台服务,还动员了全体师范生,按学科划分,参与后台答疑服务,并将此作为师范生的选修课——实践操作课。以后,我们慕课平台上每一门课程都是由一位教师带领数十个的师范生共同参与,但由于即将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学生,所以将来我们可能需要上百人来为某一门课程服务。当然,即使有上百人在后台同时服务,我们也不可能解决所有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因此,某些共性问题还是需要归类解决,而针对部分学生的个别问题,我们则可以个别回答。
  第三个途径是对学校而言的,学生在家学了知识后,学校并不是没任务了,相反责任更重。学校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组织师生和生生交流研讨。课堂上就有了更多的时间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更多的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养成学生的健康人格和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以预想到,学校总体的教育质量会有大幅度提高。
  记 者 2014年8月在C20慕课联盟(高中)成立一周年内之际,又推出了“C20慕课联盟(地市教育局)”,此举一出,在国内中小学引起了极大关注。那么,未来您对慕课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有什么样的设想?
  陈玉琨 2013年8月12日和9月7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牵头,分别成立了基础教育的C20慕课联盟(高中/初中/小学)。2014年6月,鉴于更多的学校有志于从事慕课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广州市教育局、苏州市教育局与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协商,联合发起成立C20慕课联盟(地市教育局)。目前已有郑州教育局、西安教育局、沈阳教育局、银川教育局、乌鲁木齐教育局等20个教育局共同参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
  该联盟旨在共同探讨“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实现我国基础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综合素质本位的转化;通过慕课学习资源管理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动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我国基础教育质量。
  近日,“华师慕课”学习平台已经开通,以后工作重点将围绕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到2015年底完成覆盖基础教育2万多个知识点的微视频资源建设。依靠中国顶尖的高中、初中、小学教师,通过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精的过程,实现一个知识点提供3个以上微视频;给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微视频;让学生拥有选择权,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的教学变革。同时,借助技术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全国范围的免费共享,从而推动教育公平。
  第二,探索翻转课堂,先学后教、依学而教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对每个学生来说学习时间是固定的,是常量,但学习结果却是变量,因人而异。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真正希望看到的是每个学生都达成学习目标,而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却可以是不同的,可以快也可以慢。也就是说学习结果应该是常量,即每个学生掌握以及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而学习时间、过程、方式应该是变量,因人而异,这才符合人类学习的特征和要求。
  一年来,C20慕课联盟先后在广东省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上海市七宝中学、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江苏省镇江外国语学校、江苏省苏州国际外国语学校等地召开了19场“慕课与翻转课堂现场观摩与研讨会”,逾6000名中小学教师与会。这些活动受到了盟校教师的极大欢迎,也为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实践注入了活力。
  第三,建立学情分析系统,旨在从知识维度、梯度、相关度等方面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数据规模化后,也可以用来检验学校、地区教育部门的工作。将来,“华师慕课”很有可能发布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这无论是对学生家长,还是对学校、地方政府都有重大的意义。
其他文献
面对当下深化初中课程改革的任务与要求,每一所初中学校都会感到困难重重,我校也一样。然而,当前的学校教育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矛盾与困惑,深化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有了一些实践与思考,愿与同行分享。  一、明确深化课程改革的意义,深刻理解当下学校教育面临的新常态  (一)重新认识社会转型时期初中教育的功能  初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中间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对于初中,小学是最基
期刊
提起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必然要说到伟大的摩尔根及其用到的实验材料果蝇。所以每次讲完这块内容时,总有很多学生在课后询问关于果蝇的一些问题。新教材在课文后附了一则关于摩尔根研究白眼果蝇的小资料,且描述得极其幽默生动,因此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提问的人比以往更多。  以前学生问类似问题时,笔者总会直接给予解答,但是因为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所以笔者试图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去找到答案。  一、研究过程  
期刊
“十三五”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其关乎搬迁户的切身利益。搬迁后的文化适应问题是影响搬迁户新生活的客观因素,也是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易地扶贫搬迁使得搬迁户从生活条件恶劣、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区搬到条件相对好的地区,生产、生活条件随之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现实与预期存在一定的差异,譬如搬迁对其而言,长期依赖的土地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增加,反而可能减少,加之搬迁户都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自身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自我发展
自信是学生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自信对青少年产生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的:“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  当今社会非常注重“人要有自信”,而青少年的自信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日本青少年研究所于2015年5月公布的日、美、中三国高中生《未来意识比较调查报告书》显示:多达73%的日本高中生认为“自己是没有用之人”,远远超
期刊
党的十九大提出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目标的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政府部门及大量学者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意义、理论、实践路径等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兼顾经济、生态、乡风、秩序、美好生活等多重效益的乡村振兴之路。有学者提出,可以把传统文化运用于乡村振兴战略中。那么,湘西苗族银饰这一民族传统文化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什么作用呢?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部,与湖北、重庆、贵州接壤,区域内山峦叠嶂,峡谷众多,林多地少,民族传统文化深厚,苗疆边墙横亘东西。乡村
前段时间韩(军)李(华平)之争热闹上演,围观者众多。这原本是一次学术之争,最终演变为人身攻击,令人啼笑皆非。而众多语文教师只看热闹,却不知这场争论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这场争论源起于李华平教授的《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以下简称《迷失》)一文,这是一篇批判韩军老师的《背影》教学及一批教学偏离语文正道、失却语文味道的全国名师们的文章。认真研读《迷失》一文,能
期刊
油茶树作为传统木本植物,因其食用价值高,应用广泛,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之一。油茶产业复兴所面临的问题,通常被认为品种不够优良,生产技术落后及资本不足等因素导致。长期以来,尽管油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但油茶产业未得到良好的发展。武陵山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地形区,其特征为土壤层薄,地表蓄水能力不强,抗寒能力低,土壤肥力低,其生态环境呈相对脆弱性,对外部变化的反应敏感性强,程度高,但是茶油种植正好可以适应此类生态环境。
  明清以来,油茶在武陵山区大量种植,成为民间百姓的主要食用油与经济作物,油
苗族童帽是苗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艺术造型、丰富的图案纹样和深刻的文化寓意使其在苗族服饰艺术中占据独特的位置,湘西凤凰苗族童帽在其实用价值的基础上包涵了极大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是研究苗族文化的重要依据。随着时代快速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湘西凤凰苗族童帽正快速的消失于我们的视线里,因其使用主体的特殊性,童帽作为苗族母亲或家庭长辈赠予孩子的礼物曾见证了一代代苗族人成长的命运之路,带领我们追溯苗族人民历史的踪迹与文化的根源,在童帽礼物的交换活动中映衬出了当下湘西凤凰苗族社会的结构。
县域教育是指在我国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基于县级行政区划的教育政策、教育发展、教育实践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教育现象的总和。它由国家整体的教育方针政策主导,又受到县级教育管理的直接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县域教育的发展呈现出特色化、多元化的特征。浙江省宁海县在县域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了诸多具有代表性的特点,本文尝试以其为例,以哲学思维来探讨县域教育发展的一些
期刊
2013年两会期间,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表示:“教育发展主要矛盾转化了,主要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怎么样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就是办很多的好学校……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是今后教育发展的一个时代任务。”[1]钟教授的建议引发了学界对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探索。  一、有关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理论  (一)优质教育资源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是指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性本质需求”这一教育理念支撑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