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来源于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北古镇形态及其文化特征研究(2007038)”,对长江中游地区气候与街屋建筑空间进行研究。文章立足于长江中游地区,从地域气候的特殊性与街屋关系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与街屋空间关系密切的太阳辐射、空气温度、大气湿度、风、降水等气候要素并着重介绍了长江中游气候变化特点以及夏热冬冷气候特征。运用类型学的方法,从平面形态、立面形式、地形环境等方面对街屋形式进行了分类,揭示了其中蕴含的生态经验。街屋空间的生成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策略。针对长江中游地区夏热冬冷气候特点,从4个方面论述了气候影响下的街屋空间生态策略。首先,从“建筑通风”与“环境通风”的原理出发,论述了街屋自然风的利用。强调了街屋如何“通风”与“避风”两个方面,进而总结出通风的设施及方法。其次,根据街屋面宽窄、进深大的特点,提出了街屋自然光的利用特点与准则。通过空间组织、被动式采光空间设计、特色采光构件的运用达到街屋采光需求。其中,尤其强调了天斗、亮斗、亮瓦的采光特性。再次,从外维护结构的角度论述了街屋的保温与隔热策略。最后,根据长江中游地区夏季炎热的气候特点指出了街屋遮阳的重要性。受到气候的影响,街屋的空间形态呈现出多种变化。引用建筑界面的概念,从外界面与气候过滤、内界面与空间划分、中间界面的气候过渡性三个方面介绍了不同类型街屋在空间形态与构造形态上的生态特性。吸取了模式语言的观点,对街屋的气候设计手法也做了归纳,其中尤其强调了“人”对空间的影响,因为“人”的作用使得街屋空间气候设计更加灵活和有效。街屋的生态建筑经验如同绿色建筑概念一样,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与开放性。将这些经验运用到现代村镇建设与城市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文章指出了现代建筑对气候环境的漠视,希望人们能改变生活模式,探讨建筑形式与关系的问题,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