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S.艾略特的《荒原》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无论在诗歌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它都为英美诗歌发展指明了新方向。《荒原》作为艾略特反传统精神强有力的体现,不仅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法的否定上,而且在创作技巧上也表现出与现实主义极大的不同,陌生化技巧的运用就是其鲜明特征之一。
“陌生化”是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于1917年提出的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强调文学程序在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制造新鲜感的功能。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陌生化技巧就是通过改变人们所熟知的表达方式或是寻找新的角度使熟悉的事物变得不熟悉,制造新鲜感从而延长审美感悟过程。形式主义对文学作品中程序分析的重视为本论文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论文以陌生化理论为视角阐释艾略特在《荒原》中为达到陌生化效果而使用的陌生化技巧。论文主要分三个章节进行论述。
第一章分析艾略特为达到陌生化效果而采用的反传统的叙述技巧。在诗歌中,艾略特通过变换第一人称代词的指称,将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变形为多视点的第一人称视角,将第一人称见证人的视角变形为第一人称主人公视角,以表达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此外艾略特还通过利用双性人提瑞西斯这个特殊人物的特殊视角,以及除提瑞西斯以外的其他第三人称视角的客观化和无所不在的特点,来冷静、客观而深刻地描述现代社会的信仰丧失和道德堕落,在这个过程中,诗人运用第三人称代词将诗中人物延伸为神话中的原型人物,通过人称的模糊指称使《荒原》在叙述技巧上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第二章阐述《荒原》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技巧。第一节从多种语言并置的角度分析导致《荒原》的诗歌语言富于新奇感和陌生化色彩的原因。同时,多种语言的植入也增加了读者阅读和理解的困难。第二节从语法变异和语义含混两个方面,分析《荒原》中诗歌语言的晦涩性和文学性(literariness)。
第三章探索艾略特在观察和表达时所使用的特殊思维方式。诗人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打破了习惯性思维的束缚。逆向思维使诗人运用非人化以及奇喻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发散性思维使诗人运用自由联想及听觉想象将诗歌审美过程陌生化。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荒原》的晦涩性,同时也增强了《荒原》的张力和表现力。
通过以上章节的论述,本论文最后得出结论:艾略特通过运用各种技巧,改变传统叙述方式、创新语言表达技巧、打破习惯性思维模式,使其诗歌具有了奇异和新颖的特点。这些陌生化技巧的运用增加了《荒原》的阅读和理解难度,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感悟过程,表现出强烈的陌生化效果。本文从“陌生化”视角来解读《荒原》,在体味诗人创设“荒原”意境的同时,进一步让读者理解艾略特对现代主义诗歌革新所作出的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