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探究读后续写任务中“多维”互动(Atkinson et al,2007)对协同效果的影响。这里的读后续写指的是:阅读一篇未完的故事,并随后将其补全(王初明,2012)。根据王和王(2014)的研究实验,学习者在读后续写任务中通过学习者—文本互动方式实现与原文的协同。本研究在读后续写任务后增加了同伴互动环节,旨在探索学习者—文本互动与学习者—学习者互动的结合是否对协同效果有促进作用。本文重点讨论促进协同效果的主要因素。作者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和分析方法来回答以上问题。一共有六位中国大学生参加了实验。根据牛津入学英语测试的成绩,这六位受试被分成高水平学习者(3人)及低水平学习者(3人),并配对为高—高组,低—低组,和高—低组。实验分四步进行:首先受试被要求在规定的一小时内单独续写一篇被截去结尾的有趣的英文故事John the Blacksmith;结束之后受试按照预先配对好的组别进行同伴互动,作者对此过程录音;紧接着受试被要求单独修改自己的续写文章;最后受试接受一对一的访问,对同伴互动环节做出评价,此过程也进行了录音。用作分析的数据包括受试的两篇续写文章,采访录音,以及同伴互动录音。实验结果表明,读后续写任务中学习者—文本互动与学习者—学习者互动的结合对协同效果有积极的影响。协同效果的强弱取决于互动的力度(王初明,2010;王初明&王敏,2014);互动强,则协同强;互动弱,则协同弱。通过比较受试在同伴互动前后的两篇文章可以明显地发现,修改后的续写文章在使用故事原单词、原词组、原句子三方面的数量都要比修改前的多。受试的访问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学习者—学习者互动的增加有助于协同效果的提高。同时,本研究还发现了促进协同效果的主要因素,这包括有效理解,有效发展,及共同注意文章显著特征。帮助同伴理解和发展这个不完整的故事,实质上是协助对方构建一个完整合理的情境模式,以激活与情境模式相联系的语言结构(Pickering&Garrod,2004)。而通过注意文章的显著特征,受试提高了相关语言重复使用的比例(Schmidt,1990)。这些因素极大地促进了受试与原文的协同。总的来说,本研究为“协同效果的强弱取决于互动的力度”这一假设提供了实证支持,验证了读后续写任务中学习者—学习者互动与学习者—文本互动的结合对协同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学习者通过互相帮助理解,发展这个不完整的故事,以及共同分析文章的显著特征,从而提高与原文的协同。同时,本研究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二语教师及学习者应通过增加互动的数量和维度来提高二语学习的效率,从互动当中形成的丰富的语境知识将有利于激活正确的语言形式使用(王初明,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