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生纤维是由蛋白质、纤维素等不能直接纺丝的天然高分子材料经人工化学处理后制成的一种纺织纤维。再生纤维的出现,降低了人们对石油资源的使用需求,同时也缓解了对环境的污染。然而,目前大多数再生纤维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甲醛对纤维进行交联处理,会污染环境。所以我们尝试先对蛋白酶改性,使其形成高分子聚合物,符合纺丝原料高分子的特性。在纤维后处理中就可以不使用甲醛进行处理,达到真正的绿色环保无污染。大豆蛋白(SPI)和酪蛋白(casein)在经过酶改性后可以形成大分子聚合物并且纤维在经过酶改性后会增加其机械性能。在本研究中,我们对可能会影响酶反应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对交联后SPI的分子大小、分子结构、表面疏水性和溶液黏度的变化进行了实验分析。实验发现在蛋白提取过程中酸沉后的SPI的交联情况要优于一次碱溶后的,添加高分子化合物对酶反应没有影响,搅拌会加速酶反应的进行。交联SPI经过酸沉后碱性亚基B损失较多。交联后SPI的分子质量增加,交联SPI溶液的黏度远高于SPI溶液黏度,SPI交联后疏水性增加。较高浓度尿素的存在使得SPI的二级结构打开,蛋白变得疏松,分子链打开。高浓度的SPI溶液的黏度随交联时间延长先逐渐增大后降低,交联SPI溶液黏度随着pH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随着CSPI浓度的增加,纤维的可纺性变好。但CSPI纤维干燥后变脆易断,纤维性能差,所以单独的CSPI不能进行纺丝试验。并且纤维的柔软性随着蛋白含量的增高而降低。对于共混纤维的两种制备方式而言,先将SPI交联形成CSPI,然后与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混合纺丝液制备出的纤维干燥后的柔软性以及纤维最佳的断裂强度均优于SPI与CMC-Na混合后加入蛋白酶交联的纺丝液制备出的纤维。并且当纤维中CSPI浓度为4%,CMC-Na浓度为1%时,性能最佳,断裂强度有142.6 MPa。但是SPI与CMC-Na混合后加入蛋白酶交联的纺丝液制备出的纤维的表面光滑,有沿着纤维轴向取向的明显的条纹交联时间为20min,40min的纤维表面形态最好。对于改性酪蛋白/羧甲基纤维素钠共混纤维而言,改性后酪蛋白纤维的力学性能增加。纺丝溶液的流动性与CMC-Na的含量成正比,与pH成反比。纤维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改性酪蛋白与CMC-Na之间有良好的相互作用。CMC-Na的含量为30%(相对于改性酪蛋白)的共混纤维性能较好,纤维表面较致密,有明显的条纹,沿着纤维轴向取向,其断裂强度为341.19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