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娜·阿伦特作为一名犹太人,亲历了惨绝人寰的二战,因此她的一生都在反省着人世间的罪恶。阿伦特最早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中提出“根本之恶”的思想,认为恶与善保持着同一性,开始对“根本之恶”进行分析。在耶路撒冷参加过艾希曼审判之后,震撼过后提出了“平庸之恶”这一饱受争议的概念,指出像艾希曼这样犯下重大罪恶的纳粹分子其实只是“无思”的人,有着一些肤浅而空洞的动机,因此犯下了滔天罪行。“平庸之恶”是阿伦特对于极权主义时代下人们思想活动的忧虑,体现的是人们的“无思”,是极权主义对人们的迫害,更是古希腊以来社会中的公共空间逐渐闭合。本文通过对“根本之恶”向“平庸之恶”的转化、“平庸之恶”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平庸之恶”的消解等来说明“平庸之恶”的重要性和对现代性的批判。首先分析西方对“恶”的看法和“根本之恶”的提出,“根本之恶”这一思想来自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根本之恶”对于西方哲学传统的人性论的超越有一种人性中对于向善的希望,其实质仍是“恶意的理性”,而这种理性化最后往往会被合理化。也正是这种合理化使得“平庸之恶”的产生在理论上有着必然性。从侧面反映了“平庸之恶”与“根本之恶”的关系,前者是对后者的继承与发展。然后通过“平庸之恶”的提出,分析了“平庸之恶”与“根本之恶”的关系,说明两者是有内在联系的,前者为后者提供了补充。并且通过米尔格兰姆与斯坦福实验,进一步说明了“平庸之恶”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人的无思以及判断力的缺失导致了“平庸之恶”的出现。其次通过分析阿伦特的哲学思想,找出防范“平庸之恶”的可能性。经过论证思考与判断,我们可以得出判断要落实到行动的关键是共通感与公共空间,而且只有自由的行动才能保持人的“复数性”。最后通过分析“平庸之恶”对现代性的批判,我们可以知道,在大数据时代,要展现个体的思考以及独立的判断,不要人云亦云,进而避免“平庸之恶”的发生。虽然阿伦特一生都在探讨“平庸之恶”,遗憾的是始终没有给出最后答案,但她依然值得我们尊敬。因为她给我们指出了一种跨越时代及种族的、富有判断精神的方向即思考。我们的社会中从来不缺乏服从者,缺乏的是即使身处洞穴,仍然追逐太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