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建立稳定、标准化、重复性好的小鼠HSK模型,为后续HSK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模型基础,为其它角膜炎模型的建立提供参照。[方 法]1)第一部分实验:将48只SPF级6周龄的Balb/c小鼠随机分为A、B、C三个组,每组16只,角膜环钻法去除圆形规则的角膜上皮后分别接种2ul 105PFU、104PFU、103PFU三种不同滴度的HSV-1 17+病毒于小鼠右眼,左眼接种等体积DMEM培养液作为对照,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感染小鼠临床体征并统计存活率,选出适宜的病毒滴度用于第二部分试验;2)第二部分实验:将68只SPF级6周龄的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实验组(n=62),实验组小鼠按第一部分实验所得病毒滴度接种小鼠右眼,左眼以及对照组小鼠双眼均接种等体积的DMEM培养液,感染后于第3,5,7,10,14,28,58天等时间点对其右眼进行临床体征、角膜浑浊度、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双侧下颌淋巴结直径测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取小鼠TG样本行PCR验证小鼠是否有效感染;将泪膜冲洗液与VERO细胞共培养,对比每个时间点泪液中病毒量,再次验证小鼠感染;进行小鼠生存率统计,通过上述数据评估模型的稳定性、统一性以及实用性,优缺点等。[结 果]第一部分实验结果示:双眼制造角膜上皮圆形缺损后,A、B、C三组小鼠存活率为37.5%,75%,93.75%;A、B组均能有效感染;C组大批小鼠未感染;B组在有效感染基础上,保证了足够的样本存活,且有典型的HSK感染体征,适用于小鼠模型建立;第二部分实验结果示:1)感染小鼠临床体征显示:接种病毒和DMEM培养液后第3天,小鼠双眼角膜缺损均修复;第4~5天右眼角膜上皮出现树枝状病灶;第6~7天小鼠出现精神症状,但大多小鼠角膜无明显病灶;第8~14天小鼠右眼角膜出现不规则地图状溃疡灶,14天后角膜溃疡逐渐恢复。右眼表现为HSV-1感染体征,而左眼第三天缺损修复后,一直都无任何症状。2)感染眼临床表现评分统计结果显示:感染后不同时间点的临床体征、角膜浑浊度、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右眼临床体征评分峰值在感染后第7天,而角膜浑浊度、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峰值在感染后第10天左右。各时间点分数均较居中,感染相对温和。3)双侧下颌淋巴结直径统计结果显示:感染病毒后小鼠的双侧淋巴结均逐渐增大,且感染侧淋巴结明显大于未感染侧,第6~7天开始淋巴结除了增大外还有明显的充血,7天后充血逐渐减轻,淋巴结持续增大到第14天,14天后逐渐下降,正常大小。说明可能有HSV-1病毒引流至下颌淋巴结。4)小鼠泪膜冲洗液与VERO细胞共培养结果显示:感染后第3天至14天小鼠右眼泪膜冲洗液与VERO细胞共培养均出现了 CPE,且感染第5天的样本共培养后100%区域可见CPE,而感染7~10天也有70%区域有CPE,第3天和14天仅有30%区域细胞有CPE存在,14天后无CPE出现,左眼泪膜冲洗液与VERO细胞共培养均未出现CPE。说明泪液中可能存在HSV-1病毒。5)小鼠TG样本行PCR结果显示:感染后第7天随机的选取6只小鼠的右侧TG以及HSV-1病毒原液提DNA后行PCR,均可扩增出目的条带,而对照组小鼠TG,以及阴性对照水均未扩增出目的条带,说明小鼠均有效感染;感染后每个时间点随机选一只小鼠的双侧TG样本提DNA后行PCR,重复3次,发现右侧TG每个时间点都能扩增出目的条带,且第7天条带最亮,而左侧TG第5天开始才出现目的条带,且第5天条带最亮,14天后无目的条带。6)小鼠存活率统计示存活率为75%,在有效感染基础上满足样本取材。[结 论]1)用角膜环钻制造角膜上皮缺损后再接种2ul 1*104PFU的HSV-117+可有效建立小鼠HSK模型;2)角膜环钻造模规范统一,建立的小鼠HSK模型稳定有效,可推广运用于其它动物身上;3)这种方法建立的小鼠模型,样本保留率高,样本质量好,可运用于HSV-1感染性角膜炎的多方面研究中;4)角膜环钻造模也可推广运用于细菌、真菌等感染动物角膜炎模型的建立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