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拉基米尔?马卡宁的长篇小说《地下人,或当代英雄》是俄罗斯后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作者巧妙地让各色人物齐聚在莫斯科,展现他们在极权制度和西方后消费文化的双重规制下的不同命运,用犀利的笔触描绘苏联“解体”前后的社会形势和矛盾冲突。本论文将该作品纳入俄罗斯文学“莫斯科题材”文本的研究范畴,在后现实主义的视域下,借城市诗学的研究路径,从莫斯科人物形象系列、莫斯科城市意象的“格式塔”、作品的“现代性”的主题等三方面来探究《地下人,或当代英雄》的“莫斯科书写”,体悟作者对“解体”前后的俄罗斯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思考。除了绪论和结语本论文共分为三章,三章皆为重点论述内容。绪论部分介绍了俄罗斯后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与特质、《地下人,或当代英雄》的文本研究情况、“莫斯科题材与文本”的研究综述及论文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第一章归纳了《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中莫斯科人物形象系列。在后现实主义视域下的莫斯科时空中,“当代地下人”既延续了莫斯科怪人“恰茨基”的形象特征,又继承了“地下人”的传统本质,更兼具了“流浪性”的当代特质。选择边缘化的生存状态,坚决抵制扼杀个性的主流意识形态以捍卫精神自由是该形象的深邃内涵;“当代莫尔恰林”是传统“莫尔恰林”谄媚逢迎、唯利是图等形象本质的现代变体,他们随时改变信仰,出卖自我个性,在利益的天平上摇摆;“为掌权者探隐追踪的人”作为极权体制的维护者,并不是制度的真诚拥护者,而是凭借“告密”、“打探”而获得既得利益的势力小人;“恶魔新娘”则是沉迷于肉体或名利的欲望,戕害莫斯科男性的精神自由的恶魔。第二章论述了《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中莫斯科城市意象的“格式塔”。本章节以“格式塔”心理学来诠释莫斯科城市意象的深层蕴含:极权主义的渊薮和“第二巴比伦”是莫斯科社会空间的“格式塔”,凸显了俄罗斯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性侵蚀的本质,沦为“死亡之城”。而莫斯科自然空间的“格式塔”却天赋着“圣城”的文化意蕴,始终回响着“莫斯科即第三罗马”在不同时代的变奏。显然,二者互为矛盾,莫斯科由“永恒之城”逐渐坍塌为“死亡之城”。然而,捍卫精神自由的“当代地下人”的出现,昭示着莫斯科将挣脱“死亡之城”的禁锢,“基捷日城”将再次降临人世。第三章提炼了《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中城与人的相互塑造、个人自由与极权制度相矛盾、人的自由与善恶等“现代性”的主题。通过对以上三个主题的探究,可以归纳出马卡宁对当代“俄罗斯向何处去”问题的后现实主义式的回答:作品对“解体”前后充满极权与物欲色彩的社会进行解构,并试图凭借彼得罗维奇等“当代地下人”重构一个注重精神自由的俄罗斯的未来。然而,“当代地下人”以恶的手段来维护个性与自由,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极权主义意识形态与后消费主义文化逻辑对人的精神的奴役,只会制造出更大的恶。因此,他们并不是解救俄罗斯的“当代英雄”,并不能为“解体”时期混乱的俄罗斯指明发展的道路。但“当代地下人”的出现是对俄罗斯现代化道路选择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他们敢于牺牲自我利益以换取精神自由的精神将推动俄罗斯在未来走得更远。结语部分总结了在后现实主义视域下《地下人,或当代英雄》的“莫斯科书写”在俄罗斯文学“莫斯科传统”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