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军事训练对战士体能要求的提高,部队通过强化体能训练来增强体质。有研究认为高强度运动训练可导致心肌损伤坏死,甚至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猝死。大强度训练导致的心脏损伤可以表现为不同临床类型,对其防治应当引起重视。本研究通过观察新入伍官兵大负荷训练前后动态心电图、心肌损伤标记物相关指标、心脏超声的变化等三方面展开,探讨大强度运动训练是否对心肌造成损伤,旨在为过度负荷运动造成的心脏损伤的防治提供依据。1.动态心电图相关指标在运动性心脏损伤中的改变方法:随机选取某集团军新入伍战士200名,平均年龄20±2岁。训练前仅参加日常的非耐力训练,配戴动态心电图仪并记录24小时。3公里训练要求15分钟之内完成,运动后再次检测动态心电图,将数据导入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并由专人离线分析。数据主要包括:24小时平均心率,心率减速力,心率变异性,T波电交替,QTD变化、心律失常发生率、ST-T改变等。结果:心率减速力(DC)训练后(11.71±3.41ms)比训练前(12.65±3.33ms)明显降低(P<0.05)。心率变异性训练后(201.88±36.37ms)比训练前(192.94±34.55ms)明显升高(P<0.05)。QT离散度训练后(51.75±10.81ms)比训练前(40.51±10.17ms)明显升高(P<0.05)。T波电交替训练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如室早发生率训练后(64.1%)较训练前(49.6%)明显增加(P<0.05),而房性早搏的发生率无变化(P>0.05)。ST-T改变发生率训练后(24.4%)较训练前(3.8%)增加(P<0.05)。结论:表明大强度军事训练可使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发生变化,心肌电活动不稳定,诱发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缺血,进而导致心脏损伤。2.心肌损伤志物相关指标在运动性心脏损伤中的预警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某集团军新入伍战士200名,平均年龄20±2岁。在3公里训练前及训练后4小时抽取静脉血,记录数据,主要包括血清肌酸激酶(CK)、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血清肌钙蛋白T(c Tn T)、B型脑尿钠肽(NT-pro BNP)。结果:3公里训练后,c Tn T、CK-MB/CK两个指标较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将c Tn T分界点定在0.0025(Youden指数0.469,特异度为87.5%),CK-MB/CK分界点定在6.5%(Youden指数0.288,灵敏度63%,特异性65.8%),可提高心肌损伤的特异性及灵敏度。结论:CK-MB/CK及肌钙蛋白等指标异常改变表明大强度军事运动训练对心肌有微损伤。CK-MB/CK及c Tn T能够反映心肌损伤的诊断准确性,能够与骨骼肌损伤相鉴别,CK-MB/CK大于6.5%及c Tn T大于0.0025ng/ml,应提高警惕。3.大强度负荷训练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某集团军新入伍战士40名,平均年龄20±2岁,进行3公里训练,并于训练前、训练后及训练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其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指标。主要包括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左室后壁厚度(LVPWTD)、室间隔厚度(IVSD)、右心室内径(RVD)、左房内径(LAD)、射血分数(EF)心率(HR)、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流速(E)、左房收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流速(A)、E/A等。结果:左房内径(LAD)负荷训练后(31.25±2.64mm)较训练前(29.93±2.59mm)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训练后6个月左房内径大小(29.8±2.1mm)恢复至训练前水平,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流速(E)/左房收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流速(A)训练后(1.73±0.27)较训练前(1.90±0.24)降低,而训练后6个月(2.07±0.54)与训练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负荷训练导致新入伍战士代偿性射血分数的增高和左房的扩大,E/A比值的减小,心脏舒张功能减低。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心脏结构及功能对运动负荷产生的适应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