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2/3的农业大国,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效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乃至决定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成败。现阶段,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仍为国家医疗卫生体制中较为薄弱的一环。农村卫生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传染病和地方病严重;农户“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情况仍较为突出。因此,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研究农户需求视角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合作医疗在将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萌芽阶段、50年代的初创阶段、60-70年代的发展与鼎盛阶段、80年代的解体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恢复和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本文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大致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历史变迁的角度,通过对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发展脉络的梳理,发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逻辑与潜在规律;二是采用因子分析法和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分析新农合制度下影响农户医疗需求的主要因素,并锁定主要制度因素对农户需求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三是构建农户医疗负担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bit模型对三个调查地区的农户医疗负担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比分析新农合制度对不同疾病程度农户的医疗负担的不同影响。本文研究表明:首先,经济发展水平与参合农户年龄结构老化之间存在重要关联。经济发展水平时影响人口年龄结构的重要因素,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一般较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相对严重,因而其参合农户的年龄结构也会表现出相应的老龄化倾向。在相同的环境下,居民老龄化倾向越严重,患病的可能性越大,新农合制度基金需要支付的补偿越多,因而基金所要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所以,从参合农户年龄结构上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在调整基金收支结构方面具有更大的紧迫性。其次,医疗服务对于农户来说是弹性系数较低的必需品,身体健康状况是产生医疗服务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农户较低的收入水平和较高的医疗服务价格同时制约着农户医疗服务需求的释放和满足;新农合制度筹资标准及结构只对农户小病及时就医行为有影响,而对大病及时就医行为没有影响,说明当前新农合制度的筹资标准和筹资结构制度因素对农户医疗服务需求的影响并不大,尤其是对大病患者的就医行为几乎没有影响;而新农合制度报销比例除了对农户就医机构选择有影响,还对农户满意度评价有作用,说明新农合制度定点报销机构对农户就医的选择有吸引力,新农合制度的报销比例越高,农户对其满意度评价越高。最后,新农合制度筹资标准、筹资结构和报销比例制度因素不但无法缓减农户患大病时的医疗负担,反而加重了农户患一般疾病时的医疗负担;新农合制度虽然刺激了部分患一般疾病农户的潜在医疗需求,但对好大一部分对医疗服务有真正需求的患大病农户没有影响,没有从根本上释放农户对医疗服务的真正需求。综上所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2年试点推广以来,取得了明显和迅速的成功,不但参合率逐年上升,而且还极大地缓解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紧迫状况,有效地释放了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有待优化,与新的制度环境相适应的政策模式是成功的关键所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机制、补偿机制、管理模式以及监督体制等在新的制度环境下都有了针对性的调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仍要着眼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并适时适度地做出相应地政策调整。文章分别从政府财政、立法和体制三个方面来完善新农合制度的筹资环境、法制环境、制度环境和实施环境,为进一步释放农户对医疗的真正需求及缓减农户的医疗负担提供宝贵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