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中仅次于胃、食道而居第三位,是恶性程度极大的肿瘤,具有起病隐匿、潜伏期长、高度恶性、进展快、侵袭性强、易转移、预后差等特点,其治疗一直是临床的一个难题。手术仍是肝癌治疗的最佳选择,但多数肝癌患者手术切除机会小或条件不允许,非手术治疗比手术治疗更有实用价值,化疗是常用的非手术方法。但化疗药物治疗对目标的选择性不高,副作用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体内其他正常组织和细胞造成损害,患者多不能耐受其严重的毒副作用从而使抗肿瘤药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以提高药物在肿瘤局部浓度,延长其作用时间,有效杀灭瘤细胞的同时,减轻或避免对正常组织毒副作用的肿瘤靶向治疗成为人们研究的热门课题。紫杉醇是从短叶红豆杉中提取的天然产物经化学修饰而成的新型抗癌药。因其具有亲脂性化学结构而无法溶解于水,临床应用的紫杉醇注射液是聚氧乙烯蓖麻油和乙醇溶解的,对人体具有强烈的过敏反应及毒副作用。因此通过改变紫杉醇的剂型来增加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并提高靶器官的药物浓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1906年EHRILICH首先提出靶向给药的概念,后来发展为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利用具有一定特异性的载体,将药物或其他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物质选择性地送到靶部位,把治疗作用或药物效应尽量限定在特定的靶细胞、组织或器官内,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功能,从而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一种方法。本实验采用化学键合的方法将抗癌药紫杉醇键合到可生物降解材料聚乙二醇-b-聚(乳酸-co-碳酸酯)两亲性共聚物的侧链上,进而自组装得到了以聚乙二醇为壳,聚(乳酸-CO-碳酸酯/紫杉醇)为核的纳米胶束。通过动物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药效实验,探讨键合紫杉醇的纳米胶束靶向治疗肝癌的机理。本实验的研究工作及主要成果:1.采用化学键合的方法将罗丹明和抗癌药紫杉醇键合到可生物降解材料聚乙二醇-b-聚(乳酸-CO-碳酸酯)两亲性共聚物的侧链上,进而自组装得到了以聚乙二醇为壳,聚(乳酸-CO-碳酸酯/罗丹明、紫杉醇)为核的纳米胶束。2.罗丹明为荧光显像剂,将罗丹明与聚乙二醇一聚乳酸-聚碳酸酯两亲性共聚物键合,通过罗丹明跟踪探测聚乙二醇一聚乳酸-聚碳酸酯两亲性共聚物在荷H22肝癌的昆明鼠体内分布情况。结果:游离罗丹明随循环系统迅速到达全身各个器官后逐渐代谢消失,无肿瘤聚集现象。罗丹明胶束组给药后体内药物浓度缓慢上升,3h肿瘤出现药物聚集现象,6小时达到最高浓度且明显高于全身器官,12小时仍具有较高浓度,24h罗丹明胶束仍在肿瘤聚集。结论:聚乙二醇一聚乳酸-聚碳酸酯两亲性共聚物胶束具有使其键合的药物在体内缓释的效果,延长在体内的半衰期,减少药物代谢率;其次靶向到达肿瘤部位,并延长在肿瘤滞留时间。3.以H22肝癌的BALB/c荷瘤小鼠为动物模型,考察了紫杉醇纳米胶束、紫杉醇注射液、生理盐水对小鼠肿瘤的抑制效果。紫杉醇注射液组、紫杉醇纳米胶束低剂量组、紫杉醇纳米胶束高剂量组在给药后10天的肿瘤相对体积抑制率分别为22%、49%、67%,瘤重抑制率分别为29%、45%、47%;蛋白表达检测结果显示紫杉醇纳米胶束组呈现p53的高表达和bcl-2的低表达,说明紫杉醇纳米胶束对小鼠H22肝癌的抑制作用强于紫杉醇注射液。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为:①通过键合法制备了键合紫衫醇的纳米胶束改变了紫衫醇药物剂型,增加了紫杉醇在水中的溶解度且达到缓释的效果。②通过活体成像及离体脏器成像证实了聚乙二醇一聚乳酸-聚碳酸酯两亲性共聚物胶束具有EPR效应。③通过免疫组化证实键合紫杉醇的纳米胶束较紫杉醇注射液更加显著地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上调p53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凋亡,延迟或者阻滞癌的演进。④通过大量动物实验证实紫杉醇对H22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而键合紫杉醇的纳米胶束的抗肿瘤效果较紫杉醇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