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描述研究人群体脂各项指标及动脉硬化的基本情况,探索一般资料及体脂各项指标与动脉硬化的关系。针对体脂异常的动脉硬化患者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观察并探讨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在动脉硬化防治中的临床作用。方法1.运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03月在同济医院综合医疗科进行体检的人群,研究人群共479人。所有入选对象均进行了一般资料调查、动脉硬化检测以及体脂相关指标的检测。体脂相关指标包括:体脂成分分析仪检测指标(体质指数、体脂肪率、内脏脂肪面积、肌肉量、腰臀比)及实验室检查的生化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运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人群体脂各项指标及动脉硬化的基本情况,运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一般资料及体脂各项指标与动脉硬化的关系。2.针对研究人群中体脂异常的动脉硬化患者(n=223),运用抽签法随机抽取60例,平均分为实验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填写生活方式自评问卷。实验组在维持原有的治疗及护理的同时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并实行为期一年的定期电话随访,而对照组维持原有的治疗方案及护理。两组分别在干预后6个月,12个月时,再次检测各项指标并完成生活方式自评问卷。统计分析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结果1.(1)体质指数的超标率为48.23%,动脉硬化的患病率为55.1%,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为57.41%。(2)低于五十五岁年龄段的男性及女性体质指数的超标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3)同等年龄层女性的体脂率都高于男性,同时两组间的差异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的,在65岁以上这个年龄层两者间差异最为显著(P<0.01)。2.经相关分析得出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BMI水平、体脂肪率水平、内脏脂肪面积、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其中动脉硬化与心血管疾病家族史、BMI水平、体脂肪率水平、内脏脂肪面积、总胆固醇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3.(1)自身前后对照:干预一年后,实验组在体脂肪率、体质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指标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在应激、饮食、运动、酗酒及药物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在饮食及运动两个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比较:在干预一年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体质指数、体脂肪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组间比较显示生活方式的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达标率:在干预12个月后,实验组的血脂达标率为50.0%,动脉硬化为46.6%,体脂肪率为43.3%,体质指数为43.3%,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成年男性总体体质指数水平要高于成年女性,但同等年龄层女性的体脂率都高于男性,因此在评判成年女性肥胖程度时,应结合体质指数和体脂率等指标,确保结果的准确性。2.体脂肪率超标、体质指数超标、血脂异常是动脉硬化的高危因素,体脂肪率、体质指数水平越高,动脉硬化的发病风险越高。3.在药物治疗相同的情况下,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可明显降低动脉硬化患者的体脂肪率、体质指数水平;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加强了常规治疗的效果,并改善了动脉硬化的状况;通过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有助于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