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星系在内部或外部等因素的引力扰动作用下会发生长期演化,使星系盘内的物质和能量的分布发生改变,同时还会导致星系中的气体内流、恒星形成、以及伪核球的形成等结果,最终会使星系的物理特征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对这一过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前宇宙中以及未来星系演化的方向和趋势。星系大尺度棒结构是触发星系长期演化的重要内部机制。本文对一个较大的近邻宇宙中的棒旋星系样本进行多波段的观测与分析,从单个星系的细致解析到整个样本的统计研究,逐步地对由棒导致的星系长期演化这一复杂的物理过程进行探讨。 在对具有小并合特征的棒旋星系NGC7479的研究中,我们得到了此星系各波段的径向亮度曲线以及棒的结构参数,并用聚集度和不对称度分析了盘上物质的整体分布。通过比较恒星形成分布,我们认为NGC7479正处于演化的临时阶段,其在棒结构的作用下有可能会演化为较早型的星系或亮红外星系。利用STARLIGHT对棒上光谱的星族合成结果显示大约100Myr前棒上有过活跃的恒星形成活动,而且NGC7479的恒星形成特点及形态特征均表明其近期有过小并合的发生。所以我们对10个可能的并合遗迹进行了分析,并找出了其中可能性较大的两个源。 我们用图像解析程序GALFIT对NGC2903和NGC7080两个星系的3.6μm图像进行了核球-棒-盘三种结构成分的二维分解,得到了各星系结构的相应特征参数。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两个核球均为星系长期演化的产物-伪核球。通过对各结构区域上的恒星形成团簇进行研究,我们发现两个星系的核球上团簇的恒星形成率密度最高,并且判断NGC2903很可能处于Ⅱ型非星暴演化阶段的晚期,而NGC7080则可能正处于核周星暴阶段。 在对棒旋星系样本整体的统计研究中,我们发现与晚型星系相比,早型星系中恒星形成活动和恒星质量的分布一般聚集度较高而不对称度较低,但整体分布与棒的强度之间并无明显变化趋势。我们将样本的核球、棒、外部盘、以及星系整体的恒星形成率、恒星形成率密度和比恒星形成率与棒的强度分别进行了比较,但只在核球和星系整体的恒星形成活动与棒结构之间发现了较弱的联系。根据已有的棒作用下的长期演化模型,我们发现棒旋星系不同结构区域的恒星形成活动之间存在着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棒与核球,以及棒与盘之间。为了对棒导致的星系长期演化的物理过程进行量化描述,我们提出了各演化阶段可能的区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