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語言文字為主要工具對古代文獻進行校理是古漢語研究的基礎工作。由吳鋼先生主編、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全唐文補遺》(以後簡稱《補遺》),除少數篇目為轉錄他人錄文加以標點及已加標點之夏鼐《考古論文集》、武伯綸《古城集》外,多就《千唐誌齋藏誌》、《曲石精盧藏唐墓誌》、《西安郊區隋唐墓》、《唐長安城郊隋唐墓》、《昭陵碑石》、《北京圖書館藏歷代石刻拓本匯集》、《隋唐五代墓誌匯編》等所收拓片及《考古》、《考古學報》、《考古與文物》、《文博》等刊物公佈之拓片徑錄。自1994年《補遺(第一1)》出版至2006年《補遺·千唐誌齋新藏專1》出版,積十餘年之功,方畢其役。是繼《全唐文》、《全唐文拾遺》、《全唐文續拾》以來1錄唐文最多的文獻。此外它也是繼《唐代墓誌彙編》、《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以來收錄唐五代碑刻文獻最多的著作。其中收錄了大量的唐五代墓碑、墓誌、經幢、敦煌寫卷乃至塔銘、橋記、村約等不一而足,而以唐代墓碑、墓誌占絕大多數。碑刻文獻作為出土文獻文本,屬於“同時文獻”,無疑是研究唐五代政治、經濟、歷史、文化、軍事、邊疆、民俗、語言、文字等的第一手資料,為考古學、歷史學、文獻學、文學、文字學等學科研究不可或缺的珍貴材料。但主觀上由於早為壯舉、書出眾手、徑轉它書,且缺乏相關實踐經驗、必要的核校及相關研究支撐,難免白璧微瑕;客觀上,碑刻文獻長埋地下,石體不免磨泐殘缺,字口或漫漶難辨,而錄文所據拓本的成拓時間、製拓技術、保存條件及公佈方式等的差異導致同碑拓片質量參差不一,加之)俗間出,故其在文本校錄、體例貫徹等方面多有不足,對其進行科學的斠補十分必要。本文試從語言學、文獻學角度以文字、詞彙為中心對其中占絕大多數的碑刻文獻部分(範圍為《補遺》第一至八緝、第九1附錄“新出土墓志銘”349-465頁部分)進行全面斠補與闡釋,以期為考古學、歷史學、文獻學、語言學、文學、文字學等相關學科研究提供準確可靠的文本。此基礎上,側重於文字、詞彙,對校錄文本的錯誤類型進行分析、歸納,研究其錯誤原因,并就校勘資料、相關知識及校勘方法等作必要的總結,以期為碑刻文獻及其它出土文獻科學的、系統的校理提供有益參考。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主要概述研究材料與背景、研究現狀與趨勢以及研究的思路、方法與重難點。第二章“《全唐文補遺》字詞斠補”以字詞為中心,從語言學、文獻學角度以條辨的形式對《補遺》中碑刻文獻部分進行斠補。第三章“碑刻材料錯誤類型”由具有普遍意義的形式入手,從碑刻材料發生錯誤類型的角度對其字句錯誤、闕文及標點錯誤等單項錯誤及多重錯誤進行了比較系統的分類總結。第四章“碑刻材料錯誤原因分析”以碑刻材料錯誤類型為依據對其錯誤進行了系統分析。第五章“碑刻校理的資料、相關知識及方法”立足於碑刻校理實踐,對碑刻文獻科學校理所需的資料、相關知識以及方法作出詳細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