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原音韻》是漢語語音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傑作,它幾乎完全擺脫《切韻》系韻書的體例束縛,根據元代當時實際語言來審音定韻,给我們留下一部漢語語音的實錄。嚴學宭認為《中原音韻》是繼《詩經》、《切韻》之後第三座光輝的里程碑,《中原音韻》對於中國近代語音史,是非常重要的資料。《洪武正韻》是明初朱元璋下詔頒行的一部官方韻書,表面上看它比《中原音韻》晚出51年,但是《中原音韻》平分陰陽,入派三聲,而《洪武正韻》平聲不分陰陽,入聲獨立。對於《洪武正韻》的語音性質眾說紛紜,未有定論。學界論及近代語音,必定涉及到《中原音韻》和《洪武正韻》,有人認為《洪武正韻》脫胎於《中原音韻》,有人認為《洪武正韻》是南北語音的雜糅,莫衷一是。前修時彥非常重視對《中原音韻》的研究,並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對於《洪武正韻》的研究相對薄弱,尤其對《中原音韻》和《洪武正韻》全面系統的比較研究更少,且研究手段相對落後。將《中原音韻》和《洪武正韻》進行全面系統的比較研究,釐清兩本韻書之閒的異同,不僅有助於分析《中原音韻》和《洪武正韻》的語音结構和系統,判斷兩本韻書的語音性質,而且對於具體而切實地說明近代漢語語音的演變,弄清近代漢語共同語的傳承關係,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為此,我們以訥庵本的《中原音韻》和隆慶本的《洪武正韻》為工作底本,參校其他版本,對二書进行了校勘。我們採用先進的计算机辅助研究方法,將《中原音韻》和《洪武正韻》文本數字化,按照不同體例和功能需求製作了《中原音韻》和《洪武正韻》數據庫,並研製了《中原音韻》小韻及韻字觀察系統、《洪武正韻》小韻及韻字觀察系統、《中原音韻》和《洪武正韻》音系對照觀察系統、以及反切系聯等用韻研究程序。我們利用這些成果對《中原音韻》和《洪武正韻》的聲母系統、韻母系統、聲調系統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比較分析,根據所得的語音現象,對二書的語音性質進行了討論。得出如下主要結論:1.雖然同為韻書,编撰者都為南方人,出發點也均是“正音”,但是在成書背景、编撰目的、體例、流傳效果上存在一些差別:《中原音韻》是元代私人韻書,而《洪武正韻》是明初的官韻;《中原音韻》完全擺脫了《切韻》系韻書的體例束縛,另闢蹊徑,而《洪武正韻》沿襲舊韻,《中原音韻》以“中原之音”正其音之譌,而《洪武正韻》以“中原雅音”為依據來正音;《中原音韻》被北曲作家奉為圭臬,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而《洪武正韻》的流傳興衰與编撰者宋濂等人的政治命運密切相關;《中原音韻》無論對於戲曲學還是語言學,其影響都很深遠,《洪武正韻》在歷史上主要功能在於韻書和字書,很少有人拿它真正創作南曲。2.聲母方面,《中原音韻》普遍濁音清化,全濁聲母完全消失,《洪武正韻》部分濁音清化,基本還保留全濁聲母。二書均體現出知莊章組、非敷、疑影喻母、泥娘合流的語音變化,祇是分布和收字上有所不同:《中原音韻》和《洪武正韻》的聲母系統都表現出知莊章組、非敷、泥娘合流,《中原音韻》中影喻已經合流、疑母大部分與影喻合流,少數殘存,而《洪武正韻》中少數韻中疑影喻母合流,大部分依然保留影、喻、疑對立。見系聲母在《中原音韻》和《洪武正韻》中均尚未腭化,微母在二書中也均保留。3.韻母方面,從韻目分類數目上看,《洪武正韻》與《中原音韻》差別比較大,但是從小韻層面上看,可以說《洪武正韻》與《中原音韻》大同小異:整體韻部數量大致相當,韻部的中古來源也大致相似,分韻格局上均體現出東冬鍾、支脂之、仙先元、咍皆佳、覃談咸銜、鹽嚴添等韻混合,支齊、麻遮、桓山等韻分立,三等四等合流,中古喉牙音開口二等字與三四等合流產生i介音,部分喉牙音二等字與一等混合,莊組三等字失去i介音變為洪音等語音現象;衹是二者有些語音現象發展的速度不同,在某些韻部的歸併力度和收字範圍上有些差別,如某些韻部中在中古喉牙音二等字與三四等合流產生i介音,莊組三等字失去i介音變為洪音等語音演變上,《洪武正韻》要比《中原音韻》歸併得滯緩一些,使得其語音系統更接近中古語音,而有些語音現象比如魚模分立、蕭豪部中二等韻的殘留、支思部的收字範圍上,《洪武正韻》要比《中原音韻》發展得更快一些。4.聲調方面,《中原音韻》平聲分化為陰平、陽平兩個調類,濁上歸去,入派三聲。《洪武正韻》音系中,聲調類別很明顯依然是平、上、去、入四聲的格局,平聲尚未分化為陰陽。5.通過整理和比較二書的語音系統,我們認為《中原音韻》、《洪武正韻》都是當時實際語音的實錄,記錄了當時的處於演變過程的語音狀況,應該都代表了當時的共同語音。《中原音韻》基本反映的是元曲通行的北方地區的北方語音系統,《洪武正韻》基本上如實記錄了明初官話音的基本現狀,其音系表現了當時的一些重大的語音變化。根據語音演變現象,我們認為二書的演變方向基本是相同的,都體現了由中古語音向近代語音演變過程中所發生的重大語音現象,但是不能將二者看作是凝固不變的語音系統,它們描寫的都是由中古語音向現代北方官話音演變的一個動態過程。本文在前賢研究的基礎上,取得了如下一些創新成果或貢獻:1.首次將《中原音韻》和《洪武正韻》二書進行全面系統的比較分析研究,不僅彌補了近代語音研究中的不足,而且對於具體而切實地說明近代漢語語音的演變,具有重要的意義;2.採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對《中原音韻》、《洪武正韻》進行數字化處理,首次實現兩種不同體例的韻書之閒的數據轉換编排,成功實現從不同角度觀察比較二書的語音系統;3.首次將《中原音韻》和《洪武正韻》韻字、小韻進行了校勘,在計算機字形處理問題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不僅為本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對於其他韻書數字化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4.首次窮盡式地考察《洪武正韻》與《廣韻》的小韻的音韻地位異同,發現《洪武正韻》雖然保存中古全濁聲母,但也反映出“清濁混用”、“濁上歸去”、“平濁變送氣,仄濁變不送氣”等濁音清化現象;5.我們製作了《中原音韻》和《洪武正韻》的聲韻調配合關係表,首次全面地展示了《中原音韻》和《洪武正韻》的音韻格局。全文約15萬字,分9章。第一章緒論,介紹課題的來源和意義,闡述國內外研究現狀,說明課題研究的方向、所採用的材料與方法;第二章《中原音韻》與《洪武正韻》概況,介紹《中原音韻》、《洪武正韻》的作者、成書背景、目的、過程、體例、流傳效果及影響、歷史地位等情況;第三章《中原音韻》與《洪武正韻》的計算機處理及校勘,主要介紹對《中原音韻》,《洪武正韻》的電子文本處理,數據庫的設計、查詢系統的研製,《洪武正韻》反切系聯的計算機處理,以及計算機處理過程中對二書所作的校勘;第四章《中原音韻》與《洪武正韻》的聲母系統比較,分別從濁音清化的差異、知莊章分合異同、唇音分化差異、疑影喻母分合異同以及見溪聲母腭化情況、泥日娘母分合情況、崇船禪母相混等情況作了比較,得出二書的聲母系統,並總結特點及其異同;第五章《中原音韻》與《洪武正韻》的韻母系統比較,從韻部數量的差異、各韻部所轄的小韻、介音等方面進行比較,進而得出二書的韻母系統,並總結特點及其異同;第六章《中原音韻》與《洪武正韻》的聲調系統比較;第七章《中原音韻》與《洪武正韻》聲韻調配合關係比較;第八章對《中原音韻》與《洪武正韻》的語音性質進行討論分析;第九章結語,總結本課題的研究成果,以及尚需努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