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中IL-6及VCAM-1的浓度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来源 :内蒙古医学院 内蒙古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un3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外周血中白介素-6(IL-6)、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浓度并分析其相关性,探讨其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中的部分作用。   方法:选择临床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30例,为实验组,健康儿童30名,为对照组。采用实验研究策略,引入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两组外周血中的IL-6、VCAM-1的浓度,并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实验组IL-6血清含量为(107.26±11.42)ng/L,比对照组的(57.49±9.45)ng/L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89,p=0.000<0.01);实验组VCAM-1血清含量为(1385.467±27.664)ug/L,比对照组的(787.16±86.79)ug/L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80,p=0.000<0.01);实验组IL-6和VCAM-1血清含量相关性分析显示呈密切正相关(r=0.981,p=0.000<0.01)。   结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中有IL-6、VCAM-1的参与,提示细胞因子及免疫应答在其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血清内脂素水平与妊娠糖尿病患者代谢及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了解内脂素在妊娠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实验组3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对照组30例健康妊娠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人类发展报告》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年度报告,在诸多维度上的理念均对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有着积极的参考价
目的:探讨壁冠状动脉于舒张中、晚期的显示规律,并分析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MB长度、厚度及冠状动脉整体形态等的相关关系。   方法:分别采用16排螺旋CT扫描仪(Philips Br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存在慢性颈脊髓压迫现象的病例中单纯有脊髓压迫现象但无神经损伤症状的病例组(无症状压迫组)和有脊髓压迫现象且有神经损伤症状出现的病例组(脊髓压迫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