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兔BMSCs同种异体移植的存活分布情况;观察LMP-1诱导的兔BMSCs结合明胶海绵(GS)修复桡骨骨缺损的可能性,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新西兰大白兔BMSCs采集、培养、纯化扩增,LMP-1诱导后,观察对贴壁率,增殖状态的影响。与GS联合培养,扫描电镜观察生物相容性。进行碱性磷酸酶测定,和未转染组比较,观察成骨分化情况。用eGFP荧光标记BMSCs,与明胶海绵联合培养,植于同种异体动物臀大肌,观察存活及分布情况。建立兔桡骨1.5cm骨缺损模型,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LMP-1诱导BMSCs/GS组(A组),BMSCs/GS组(B组),GS组(C组),空白对照组(D组)。术后4w、8w、12w行大体触诊观察、X线照片并采用Tsuchida H和Hashimoto J计分系统计分系统进行半定量评分、切片HE染色行组织学检查及12周行压缩试验检测愈合标本和对照侧正常标本的最大载荷,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结果应用统计软件SPSS11.0对数据统计学处理,计算P值,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LMP-1诱导对BMSCs贴壁、增殖无显著性影响。碱性磷酸酶检测显示LMP-1诱导组高于未转染组,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eGFP标记的BMSCs细胞异体移植存活时间超过3w,主要分布在移植区域。X线:A组4w时缺损处大量骨痂形成,连续骨痂通过。B组-D组:新生骨量递减。至12周C、D组无1例愈合,形成骨不连。Tsuchida H和Hashimoto J评分结果显示在12w时A-D组均值分别为:4.5、3.8、2.0、1.0,统计学分析各时间点A组与其它各组评分值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大体观察:A组4w时可触及硬化骨样组织,B组4w时新生骨集中在两端,逐渐增加。CD组至12周未有愈合。组织学观察:A组4w可见大量成骨细胞,少量软骨细胞,形成骨陷窝结构。8w时可见骨细胞成熟,骨小梁结构出现,髓腔形成。12w髓腔明显,骨髓细胞丰富,骨小梁成熟。B组4w时以纤维骨痂和软骨组织为主,大量软骨细胞。8w时编织骨开始增多,出现骨小梁,部分标本出现髓腔。12w:骨小梁进一步增多,但髓腔内骨髓细胞少见。C、D两组纤维组织增生,12w时缺损区填充纤维组织,仅两端有少量骨组织形成,最后缺损处形成纤维连接。生物力学:12w时A、B、C组最大载荷均值分别为85.7、68.3、105.9N,抗压强度分别为7.4、6.1、9.2Mpa,弹性模量分别为189.5、136.1、209.1Gpa,各指标A、B组均低于对侧正常对照组,但A组最大载荷、抗压强度能达到正常组的80%、弹性模量可达到正常组的90%。AB组和正常组比较两两间都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LMP-1诱导的兔BMSCs结合GS可以修复兔桡骨1.5cm骨缺损。2、在12w时其生物力学强度接近正常,能满足正常活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