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和猪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受精及早期卵裂中微管组装调节机制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elf6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经历了G2/M转换期和MII期两次停滞,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它们分别被激素和精子入卵刺激而恢复细胞周期进程.卵母细胞发生生发泡破裂、染色质凝集、纺锤体组装、极体排放,染色体去凝集,核膜重建等一系列的胞质和核物质的变化.这一过程与微管的组装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本实验主要采用体外培养、药物处理、激光共聚焦显微术、免疫蛋白印迹以及抗体显微注射等方法研究了Polo-like激酶1(Plk1)、γ-微管蛋白、Aurora-A在猪和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及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布和作用.Plk1在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表达量维持恒定.在GV期卵母细胞中,Plk1均匀分布,当卵母细胞进入MI期时,Plk1位于纺锤体两极,然后又逐渐向纺锤体中部转移;当卵母细胞处于分裂后期或末期时,Plk1位于中体位置.受精后Plk1先是在胞质中均匀分布,当雌雄原核形成时Plk1集中分布在雌雄原核周围.当用秋水仙素和紫杉醇分别处理MI和MII期纺锤体时,发现纺锤体微管的正常组装受到破坏.这些研究表明:在猪卵母细胞成熟、受精以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Plk1是调节微管组装的重要因子.γ-微管蛋白是纺锤体的组装成分,γ-微管蛋白在猪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表达量不变.利用免疫蛋白印迹检测Aurora-A在小鼠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表达量的变化,GV和MII期的表达量高于其他时期.从MI期到MII,Aurora-A定位在纺锤体的两极,同样定位于早期的胚胎纺锤体的两极.Aurora-A在猪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表达量不变.GV期,Aurora-A均匀分布于生发泡中.GVBD后,Aurora-A聚集在减数分裂的纺锤体上.受精后,它聚集在原核和胚胎的细胞核中.当用秋水仙素或straurosporine阻止微管组装时,Aurora-A仍然定位在纺锤体区,当用紫杉醇处理后,Aurora-A在胞质中呈多点状分布.因而,Aurora-A在猪卵母细胞成熟和受精中具有多重调节功能.
其他文献
该文应用nifD-nifKIGS及16S-23S rDNAIGS PCR-RFLP方法,系统研究了分布于云南横断山的旱冬瓜以及吉林长白山的西伯利亚赤杨、色赤杨和东北赤杨根瘤内Frankia菌的遗传多样性.
针对公共机构低品位热能回收效率低、特殊区域余热利用集成度差、余热利用率低;采光照明耦合设计理论缺失、控制系统可调度低;用能设备管理平台兼容性差、监控分离、数据分析
在活细胞等生理环境下开展蛋白质功能的原位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陈鹏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发展蛋白质的原位激活技术,希望为活细胞内的每一个蛋白质安装“调控开关”.课题组
为了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逐步形成以电能为中心的能源格局,同时也应对越来越明显的能源资源与能源需求的逆向分布问题等,国家正大力建设特高压电网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特高压交流输电设备可能产生的电磁危害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担忧。有许多学者对特高压交流输电设备可能造成的电磁辐射进行过研究。但是,选取的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模型简单,输电杆塔单一,与实际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有着较大差距;考虑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对人
本文利用AVISO卫星高度计资料识别并追踪了北太平洋2007年-2012年的中尺度涡,并利用OSTIA的海表温度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资料与MODIS的叶绿素a浓度(Chl-a)资料,研究
全文共分两大部分,分别阐述了重金属铅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和玉米对土壤中铅吸收效应的反应,探讨了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几种方法.玉米盆栽试验表明,当土壤中加入本试验浓度范围
以1,3-环己二酮(Ⅰ)为原料,在水相中与溴进行溴化反应制备2-溴-1,3-环己二酮(Ⅱ).产物未经提纯,直接将Ⅱ与硫脲在乙醇介质中回流反应6 h合成了目标产物2-氨基-5,6-二氢-苯并
生物体内的氧化代谢会产生少量的自由基,体内的抗氧化系统(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酶类)能及时清除自由基,以维持自由基代谢的平衡。但是在一些损伤因素(如:缺血、缺氧、离子辐射
朊病毒是一类新型蛋白感染性颗粒,可引发人和动物严重的神经退化疾病,如疯牛病,羊搔痒病和近年来出现的人新型克雅氏病等.朊病毒的主要蛋白成分称为PrP(prion protein).PrP可
随着电力电子变换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机驱动系统摆脱三相供电网络的限制。多相电机驱动系统在大功率高可靠性交流传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多相电机驱动系统具有低压大功率输出、低转矩脉动、适于容错运行等优势,特别适合应用于电动车,风力发电、航空航天等领域。多相电机驱动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控制技术,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大量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以双Y移30°六相永磁同步电机(PMSM)驱动系统为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