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对赵冠英教授临床即时资料的收集,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对这些临床即时资料所反映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以期发掘出赵冠英教授诊治胃痛、痞满的宝贵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并试图探索出一条研究和继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思路和方法,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得以继承并发扬光大。[研究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收集赵冠英教授门诊诊治病人中以胃脘部疼痛和(或)胀满痞塞不适为主要症状或主诉的病人共130例,详细记录并总结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采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统计描述采用频数及其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类资料比较用X2检验。假设检验以P<O.05视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基线资料:130例胃痛、痞满共210张辨证处方,男女比例0.76:1,发病年龄最小18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49.2岁,以41-50岁年龄段人数最多,所占比例占30.8%,性别、年龄分布两组无差异。诱因分布以情志不畅(34.6%)、饮食因素(31.5%)多见。消化道症状以胃脘胀满(89.1%)、胃脘疼痛(57.6%)、返酸(54.3%)、胃脘痞塞(42.4%)、早饱(41.4%)、烧心(40.0%)、嗳气(34.3%)常见,全身症状以口苦(35.2%)、口干(31.9%)常见,舌质以红、淡红为主,苔质以白苔为主,脉象以弦脉、滑脉为主。2、证型分布:两组主证和兼证分布无差异性,肝胃不和作为主证和兼证皆占有最高比例,其次为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证。3、常用治法为:调肝理气(69.5%)、消食化积(63.4%)、益气健脾(55.2%)、清热(46.2%)、辛开苦降(27.1%)、祛湿(26.7%)、活血化瘀(20.0%)、养阴(11.9%)、温中(7.1%),调肝理气法使用的频率最高。4、常用方剂:210例辨证处方中常用的方剂有14个,其使用频次为:四逆散140次,四君子汤98次,左金丸55次,半夏泻心汤27次,芍药甘草汤25次,保和丸21次,柴胡疏肝散20次,栀子豉汤20次,痛泻要方18次,香砂六君子汤16次,三仁汤10次,乌贝散8次,益胃汤5次,藿朴夏苓汤4次,麦门冬汤4次。调肝类方剂使用频次最高。5、用药规律:治疗胃痛、痞满最常用的药物为:甘草、生三仙、白术、白芍、柴胡、鸡内金、枳壳、佛手;比较常用的药物依次为香橼、黄连、党参、连翘、青皮、茯苓、栀子、黄芩、薏苡仁、陈皮、吴茱萸、瓜蒌皮;为一般常用药物有当归、半夏、蒲公英、厚朴、砂仁、全瓜蒌、白花蛇舌草、干姜等。对使用率在5%以上的药物进行归类,按使用频率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调肝理气药>消食药>益气健脾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补血药>活血化瘀药>养阴药>温里药。药味比较集中在调肝理气、消食化积、益气健脾、清热祛湿,调肝理气药使用频率最高。[结论]1、赵冠英教授深研经典,精于《内经》、《伤寒杂病论》,旁及金、元、明、清诸家之学,其治疗胃痛、痞满的学术经验具有深远的理论源流,推崇叶天士关于“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凡醒胃必先制肝”之说。2、情志不调为胃痛、痞满的主要致病因素,肝胃不和证在胃痛、痞满中最为常见,治疗中以调肝理气药物使用最多,赵冠英教授强调从肝论治胃痛、痞满。3、赵冠英教授治疗胃痛、痞满常用的方剂为四逆散、四君子汤、左金丸等,常用的药物有甘草、生三仙、白术、白芍、柴胡、鸡内金、枳壳、佛手、香橼、黄连、党参、连翘、青皮、茯苓、栀子、黄芩、薏苡仁、陈皮、吴茱萸、瓜蒌皮、当归、半夏、蒲公英、厚朴、砂仁、全瓜蒌、白花蛇舌草、干姜等。4、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是分析、总结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