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液体中非密度驱动的液液相变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l0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液液相变是指一种液体转变为另一种液体的一级相变,在几乎所有类型的液体中都可能存在。研究液液相变对于理解玻璃和液体的本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论文从序参量、热力学模型和动力学角度详细阐述了液液相变的基本特征,着重分析了多种非晶合金形成体系中可能存在的液液相变(或非晶-非晶转变)。经典液体理论尽管可以通过两点密度关联函数来解释液体中简单的动力学行为,但难以解释液体中复杂的动力学行为和由非密度序参量驱动的液液相变。相反,液体的“二序参量模型”在原有的“密度”序参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新的“局域有序团簇百分数”序参量,从而为认识液体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本论文的一些结论和观点就是基于该模型所得出的。本论文在一系列由稀土元素(La、Ce)、过渡金属元素(Ni、Co)和Al组成的非晶合金体系中发现了存在液液相变的证据。这类非晶合金体系在差热扫描加热分析中会在其进入过冷液体区时出现一个明显的放热过程;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结构表征发现该放热峰不是晶化过程,而是发生了一个近程原子有序化的非晶-非晶转变;在闪速差式扫描量热仪的快速升温速率条件下,该样品的晶化得到抑制,出现了金属冰川玻璃向过冷液体转变的“熔化峰”,证明了相变的可逆性;放热转变的产物可以通过急速冷却转变为新的玻璃相(即金属冰川玻璃——新相较旧相具有更低的构型熵、更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更大的硬度、更高的杨氏模量和一些独特的动力学行为。金属冰川玻璃相可以看作是液液相变存在的一个证据。本论文研究了金属液体中非密度驱动的液液相变的动力学。通过对Pd40Ni40P20和Pd42.5Ni42.5P15两种非晶合金的玻璃形成液体在闪速扫描量热仪中进行原位快速降温-等温退火-快速升温实验,发现Pd40Ni40P20体系会发生正常的“单吸热峰”玻璃化转变(属于典型的退火弛豫行为)而Pd42.5Ni42.5P15体系则出现反常的“双吸热峰”玻璃化转变。双吸热峰是焓弛豫和逆向液液相变的贡献。随着退火温度的降低,液液相变的时间尺度逐渐变长,当退火温度到达某个临界点时会出现新的相变模式——在该温度以上液液相变以形核长大的方式进行,在该温度以下液液相变以旋节线分解的方式进行。新的旋节线分解模式液液相变不仅可以在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进行,也可以发生在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本论文进一步研究了金属液体中非密度驱动的液液相变的序参量。在Pd-Ni-P金属液体中,P溶质原子对其液液相变的产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在(Pd0.5Ni0.5)100–xPx(x=15-20)体系中随着P含量从20%到15%的减少,差热分析曲线上出现的放热峰(对应液液相变)会出现一个从无到有的变化;而P含量对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不大。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Pd50Ni50)100–xPx体系含量最多的两种团簇分别是以P为中心的<0360>和<0440>两种三棱锥团簇;随着温度降低,液体中富含Ni(Pd)-P共价键的<0360>团簇含量急剧增加,到玻璃转变温度以下才保持不变;Pd42.5Ni42.5P15中的<0360>团簇比Pd40Ni40P20随温度降低增加得更快。据此,<0360>团簇在Pd-Ni-P金属液体中的含量可能是该体系发生液液相变的序参量。从序参量-温度相图上判断,液液相变出现的判据是液液相变共存线应该在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
其他文献
高温超导体的超导电性可以通过多种非温度参量调节,如掺杂、磁场、压强等。在这个调控过程中,超导体的电子态和费米面结构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为探索高温超导配对机制,厘清电子态和费米面结构的演化尤为重要。输运是一种方法相对简单但可以有效反映各种电子态信息的测量手段。例如,通过测量霍尔可以得到材料载流子浓度,测量热电势得到材料费米能,测量转角磁电阻研究电子态的对称性等。本文通过发展电热输运技术围绕两类高温超导
具有单原子层厚度的二维材料具备三维材料所不具备的新奇物理特性,逐渐成为材料研究的焦点之一。这些二维材料的出现不仅提供了探索极限条件下基础化学和物理的材料平台,同时有可能提供现有材料无法企及的全新机遇。在这些二维层状材料中,原子层通过较弱的Van der Waals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可以形成单层或少层纳米结构。相邻原子层之间的Van der Waals相互作用使得不同材料的集成更加灵活,有助于人们
锂离子电池由于其优异的性能(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是锂离子电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隔膜起到了分离正负极,绝缘电子和导通锂离子的关键作用。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使用的隔膜均采用聚烯烃类隔膜,例如聚丙烯/聚乙烯(PP/PE),或者基于聚烯烃隔膜改性而来。这是由于聚烯烃类隔膜力学性能好,电化学性能、化学性能稳定,易于量产且价格低廉。但是由于聚烯烃PP/PE
磁镊是单分子力谱技术之一,具有高通量以及对实验样品损伤小等优点。它通过施加力将单个分子的内部结构打开,从而在单分子的水平上研究样品的稳定性机制以及可能存在的内部结构。本文主要是使用磁镊技术对单个核小体展开的研究。论文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进展。(1)我们发现组蛋白H2AK119的泛素化会加强核小体的稳定性。每个核小体有两个H2A组蛋白,当两个H2A组蛋白都泛素化后,核小体外圈打开力由5pN增加到20p
纳米结构的锰氧化物因其高能量、高安全性、高热力学稳定性、低电势以及低成本等优点,不仅在传统储能器件如锂离子电池等领域备受关注,同时也成为一些新型储能器件如锂离子电容器、锌离子电池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纳米结构锰氧化物存在着导电性差、体积变化大以及结构与界面稳定性不佳等问题。具有独特电子结构和空间构型的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不仅能通过在导电性、电荷传输能力、力学性能等方面的突出优势成为解决上述锰氧化物
量子功能材料由于电子的电荷、自旋、轨道和晶格等量子序之间的相互耦合和竞争,从而呈现出各种新奇的量子效应和丰富的物理现象。本论文主要介绍了几种量子功能材料的单晶生长和物性研究,包括“111”型铁基超导体LiFe1-xCoxAs和NaFe1-xVxAs的单晶生长和相关物性研究,新发现的拥有“沙漏型”表面态的拓扑绝缘体材料KHgAs的单晶生长和压力效应研究以及与‘111’型铁基超导体同构的Fe2As化合
新兴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氧化镓(Ga2O3)具有室温下4.5~5.0 e V的直接带隙、吸收系数高、稳定性好、制备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廉、耐高温高压以及强辐照等优势,是一种天然深紫外探测材料,在空间通讯、紫外探测、生物医药和气体监测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Ga2O3基紫外光电探测器和气体传感器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性能指标仍需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一步优化。此外,随着柔性电子学的迅猛发
透射电子显微镜是一种用于在微观尺度下成像的精密科学仪器,目前已经在材料学、凝聚态物理、结构生物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近几十年来人们取得了诸如碳纳米管、准晶等重要发现。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原理类似光学显微镜,但由于采用电子光源,分辨率远远优于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约为300 nm),目前可达0.039 nm。除了具有极佳的空间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也集成了晶体结构、电子结
铅卤钙钛矿(lead halide perovskites,LHPs),作为材料领域一种重要的光电探测器、激光、发光二极管(LED)等,由于其优异的光电性能,逐渐成为一种低成本的光学材料解决方案。全无机卤化铅钙钛矿量子点(LHPs QDs)由于其优异的发光性能和量子限域效应的优势,以及其相比于有机-无机杂化半导体量子点而言,更好的稳定性,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更广泛应用前景的光电子材料。半导体量子点材料
氢气是有望取代化石燃料支撑未来高速发展的清洁能源载体,但是氢气的可持续生产仍然是一项重要挑战。作为极具前景的产氢途径,电解水是指在一定电压下阴极发生析氢反应、阳极发生析氧反应的电化学过程。本论文所关注的析氢反应需要使用高效的催化剂在较小的能量输入下加速反应的进行。Pt基催化剂具有优异的析氢反应催化性能,但这类材料储量稀少、价格昂贵,这使开发成本低但效率高的催化剂成为了重要的研究目标。尽管过去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