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木萨尔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云质岩类特征及白云石成因探讨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ff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发育一套陆内裂谷背景下,由粉砂级-泥级陆源碎屑、凝灰碎屑、碳酸盐及岩浆-热液矿物组成的湖相细粒云质岩。本研究以云质岩类(包括白云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沉积环境和白云石形成机理。云质岩类岩矿特征和主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在中二叠世为处于干旱气候的浅水咸化湖盆,区域火山活动强烈,湖盆内幔源热液活动发育。云质岩类中的白云石可分为三类:(1)自形-半自形微粉晶白云石。在云质岩中分布最广泛,白云石颗粒一般集中分布形成白云石纹层或与陆源碎屑及凝灰碎屑混合并呈纹层产出;(2)自形-半自形细晶白云石。仅在云质岩局部产出;(3)它形微粉晶白云石。形成方沸钠长白云岩和硅质白云岩,夹于云质岩中。自形-半自形微粉晶白云石有序度低(0.46),成分均匀,被显微纹层包绕,为沉积期-准同生期的产物。细晶白云石交代残留结构发育,为成岩交代的产物。它形微粉晶白云石与方沸石、水铵长石、钠长石、玉髓等热液矿物彼此镶嵌结晶,呈现化学沉淀的特征,白云石呈球状、葡萄状及鞍状,具有与高温相关的弯曲晶面。方沸钠长白云岩底部相邻沉积纹层发生塑性变形,表明白云岩形成于沉积期。自形-半自形微粉晶白云石和它形微粉晶白云石的锶同位素值指示两类白云石的成矿流体均由幔源流体与湖水混合而成,且它形微粉晶白云石成矿流体更亲幔源。两类白云石均具低δ18OPDB和高δ13CPDB,基于白云石的形成流体由湖水和幔源热液混合的假设,利用δ18OPDB计算得到自形-半自形微粉晶白云石形成温度介于54.61186.46℃,它形微粉晶白云石的形成温度更高,介于77.69197.27℃。两类白云石的高δ13CPDB主要由芦草沟组高有机质埋藏量和产甲烷古菌的代谢活动造成。自形-半自形微粉晶白云石可能形成于热液喷流口远端,在幔源热液与湖水混合流体中湖底碳酸盐质点被交代形成白云石,凝灰碎屑和热液与咸化湖水的混合作用为白云石的形成提供了Mg2+,热液活动带来的高温和产甲烷古菌的代谢活动打破了白云石结晶的动力学障碍;它形微粉晶白云石可能在近喷口的高温区由幔源热液与少量湖水混合后直接沉淀结晶形成,热液温度和Mg2+对其形成起主要作用。
其他文献
为确保对贫困人口的有效支持,中国建立了有针对性的扶贫机制,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但中国教育贫困问题依然严重,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地位、历史背景和宏观区域政策的差异,中国农村贫困的原因和程度因地区而异,西部地区教育贫困问题尤为严重。贵州属于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范围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西部省份,教育扶贫现状不容乐观,目前所实行的教育精准扶贫更加侧重的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生资金上的
以填埋场陈腐垃圾中的腐殖土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作为水泥窑替代原料的潜力及腐殖土掺入对水泥性能的影响。在400℃、600℃、800℃3个温度梯度和20 min、30 min、40 min 3个
关怀设计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个专门为照顾弱势群体的需求进行设计的设计理念。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问题突显,出现了一大部分亟待关注的弱势群体。迫切需要设计师运用关怀设计理念持续关注这些群体的需求,为弱势群体设计出能够辅助和满足其生活基本需求的产品。为这一群体带来生活的便利与社会的关爱,营造出一个充满和谐与关爱的社会。近些年来日用陶瓷产品在生活家居市场中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其它新型材料的利用
领导干部精致功利主义主要表现为高举理想信念坚定的大旗,捞取政治资本;贴着服务人民的标签,奉行实用主义;打着勤政务实的幌子,大搞个人政绩;表面上敢于担当,实则躲避转嫁责
2015年,佛山高新区积极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成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要组成部分,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相继落户,被评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正
<正>商标纠纷案件时有发生,而防止商标被恶意抢注,是商标保护的第一步从南北露露商标纠纷到江小白商标归属落定再到"猴姑"、"双十一"、红牛的商标之争……这些名企为国人上演
关於文书、档案工作人员向科学进军的问题,裴桐同志全面系统的讲过了。我就向科学进军,应该学些什么及怎样学法,谈几点意见。要向档案科学进军,究竟应该学习什么呢?我想先从
煤气化技术是现代煤化工基础,通过水煤浆加压气化工艺制备合成气,水煤浆浓度是有效气产率的主要因素;浓度增加能提高有效气产气率,并且降低能耗,进而降低运行成本。但在实际
对宪法解释方法论探讨,可以从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角度加以展开。由于主体性过于强调主体的优位性,给宪法解释方法论带来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主体间性对于宪法解释方法论的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