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尤其是社交的方式深受信息通讯技术及相关产品的影响。以往的研究以计算机媒介的沟通(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对社交的影响为主,而手机及移动终端对用户社会交往行为的影响正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本研究关注手机媒介的沟通,尝试探索手机媒介的使用行为对社交影响的心理机制。研究被试为杭州地区在校本科生共746名,通过问卷法收集数据。研究工具为自行编制的大学生手机上网使用习惯问卷和成熟的人格量表,通过描述性统计对使用行为进行了基本的描述,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获得大学生对于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社交行为的主观态度(简称主观态度)的因素结构,然后通过相关矩阵初步探索了变量之间关系,进而通过结构方程构验证变量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使用行为之间存在差异;主观态度有5个因素;心理机制为人格变量预测更新行为(更新行为指在社交工具中刷新关于自我和他人的信息),进而更新行为预测主观态度,主要结论包括:(1)大学生的使用行为之间存在差异,可以作为区分用户的指标。在手机/PC使用比例中,发现了典型的PC用户(只使用计算机)、典型的手机用户(只使用手机)和双媒介用户(PC和手机共同使用)。而在使用场景、更新行为和使用程度中发现了性别、专业、年级的差异。(2)大学生的主观态度共提取出了5个因素:手机上网喜好感,基于信息通讯技术沟通的陪伴感和归属感,基于信息通讯技术沟通的对FTF(Face-to-face,面对面)的替代作用,对基于信息通讯技术沟通的偏好,手机上网的隔离感。(3)大学生的主观态度和更新行为对使用程度具有预测作用。态度越积极,QQ自我更新,人人、邮箱和微博的社交更新越频繁,使用程度越高。(4)大学生手机更新行为对主观态度有预测作用。而不同的工具对于主观态度影响有着不同的模式。QQ仅手机端更新行为对主观态度有预测作用;人人网的不同更新行为对主观态度产生了相反的影响作用;邮箱与人人网类似;微博的更新行为则对主观态度的影响都不显著。(5)人格对于手机端的更新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中影响最明显的人格变量为认同感、精神质和情绪稳定性。而且不同的工具之间也存在差异。QQ可以提供多种发展认同感的沟通方式;人人的更新受到社会认同情感维度的消极作用;邮箱受到社会认同感情感维度消极作用,同时与掩饰性有关;微博受认同感影响最明显,说明其虽有利于资讯获得,但不利于发展自我认同和群体的情感认同。